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闲暇之际,将《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典文学名著找出重读了一遍,因涂写过几篇茶文的缘故,阅读时便对其中有关茶的描述多了几分留意,读到共鸣处不免生发出许多联想,令人掩卷之余有颇多回味。  相似文献   
22.
《水浒传》一书是经过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在民间传说 ,艺人评话 ,元人杂剧的基础上 ,约在元末明初才由文人完成的。本文以高俅、宋江、杨志等几个典型人物为例谈《水浒传》对人物性格的完善和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3.
我的专业是钻故纸堆,平生所写的文字绝大部分是与古典文学有关的学术论文,它们当然会发表在《文学遗产》或《文史》之类的专业刊物上。我偶尔也写点非学术性质的文字,它们几乎都发表在"一报"、"一刊"上。"一报"就是《人  相似文献   
24.
何满子  王岚 《各界》2010,(6):14-17
著名杂文家、古典文学专家何满子已驾鹤西去,相信有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怀念着“一统楼”和它的主人何满子先生。为表达对他的思念,现将与他的谈话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5.
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中国古代文论有"诗缘情"和"诗言志"两种传统,其中,"诗言志"生发叙事传统,赋予文学以载道的使命,体现了对正义价值的追求,并使得中国古典文学具有正义叙事的脉络。该正义叙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受"诗缘情"诗歌传统影响,正义叙事和诗性叙事呈交叉和弥合状态;受儒家礼制渗透,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功用,正义叙事背后是内在伦理秩序的构建;正义叙事反映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文化和独特的语境,中国的阴阳二元思想与起源于结构主义的现代叙事理论有某些相似处。解读正义叙事对理解我们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叙事理论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6.
在中外文化碰撞融合中起步的中国现代文学,由于他者文化的介入,完成了与古典文学的断裂,从而实现了向现代的转化。因此,外来文学的引进是持久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迹的不可小觑的力量。谷崎润一郎就是一位曾较早引起学界关注,深刻影响着我国现代文学创造社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审美旨趣的日本唯美派大家。本文涉及的另一位作家徐莳是20世纪30年代踏着轻快舞步进入文坛的浪漫新秀,表面看来二人似无联系,因为徐舒既没有创造社作家留学日本的经历,又非谷崎润一郎唯美创作观的追随者。然而这貌似毫不相关的两位作家,却因同类题材的创作成为可以沟通的两极。  相似文献   
27.
《源氏物语》与《蜻蛉日记》两部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密切,《源氏物语》是《蜻蛉日记》的继承、扬弃与超越。本论从两位女性作家的执笔动机、文论观念、女性意识3个方面推考两部著作的内在联系。两部作品中的若干相同与相似重申了被男性主流文学掠过边缘经典女流文学的价值,正是这一边缘经典文学更为真实记录了当时社会现状、女性思想、男女的情感生活,两位女性作家的叙事才情更是勿容忽视。  相似文献   
28.
王国维等三人在古典文学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主要归功于四个方面:他们的研究不限于古典文学某个单一方向;他们的专业研究超越了文学;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外;他们不仅仅是纯粹的学者。以上四者和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精通紧紧结合,使他们在古典文学研究上能获得超越前人的成就,这对今天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9.
我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既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聊斋志异》用多主题、多视角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各个侧面,其中又以多个典型故事,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与黑暗,痛斥了各色贪官污吏的残酷和丑恶行径,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相似文献   
30.
《水浒传》的故事,从最初宋朝末年的口头传说到民间艺人的评话,到元代写成一个个单独的剧本;人物从宋江等三十六人发展到七十二人又发展到一百零八人;地点从传说的太行山到山东的梁山泊;从口头传说的单独故事到文字记录和编辑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