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65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10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5篇
法律   106篇
中国共产党   346篇
中国政治   313篇
政治理论   180篇
综合类   2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日本新安保法是其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制度依据,在突破战后和平宪法的"专守防卫"原则同时,也对日美同盟的走向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新安保法为增扩日美同盟的行动范围和功能提供法律支撑,使其成为落实日美安全战略理念的平台和亚太安全网络体系的核心;另一方面,日美因各自战略利益及对国际安全干预的成本承受能力等不同,两国在同盟框架内出现错位和互不协调。新安保法可能会在盟国、国民和地区他国三个层面削弱日美同盟的依托基础。日本新安保法无益于地区安全,也无助于维护地区势力均衡,却可能会成为地区冲突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32.
精准扶贫是国家干预农村发展与治理的手段,与农村内部社会结构有着密切关联。村庄内部阶层分化、认知差异与社会关联弱化构成精准扶贫战略转向的结构性背景,同时也构成对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的挑战与考验。从治理层面而言,精准扶贫的深义是在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基础上缩小不平等进而达成农村善治,但事实上,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分化的作用存在"缩小"与"扩大"双重面向,而且往往因对农村内部社会关系的忽视,即疏于对其内部关系的"保护",而导致村庄秩序恶化。因而,精准扶贫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需以对农村社会内部秩序的"保护"为前提,从而提升农村扶贫成效与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33.
王春 《廉政瞭望》2013,(10):24-25
"三个公章顶不上一个老乡"、"一起扛过枪、同过窗的人关系最牢靠",这不仅仅是传说,而是现实中利益同盟关系的延伸。腐败同盟军不再是单一的血亲关系,老乡、同学、战友、老同事等亦不断"上榜"。尽管中国已经有了不少遏制腐败同盟的制度性安排,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同盟腐败态势,这毋庸置疑地预示着破解之路"其修远兮"。那么,"腐败同盟"的克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4.
赵明昊 《党政论坛》2012,(20):24-24
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正经历着一种静悄悄的大转折,如美国日本问题专家迈克尔·奥斯林所言,日本奉行了几十年的和平主义和安全思维正在崩解。由此,日美同盟正迎来新一轮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35.
《求实》2015,(12)
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进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领域分化开始逆转的迹象。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打破了地域界限,却又在工业社会的行进中进入了领域分化的进程,形成了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三个基础性的领域。我们既已拥有的社会治理就是建立在领域分化的前提下的,关于社会治理的一切安排和社会治理的一切活动,都是依据领域分化的现实做出的。全球化、后工业化则呈现出领域融合的趋势,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变革必须根据这一新的趋势去开展行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场席卷全球的改革运动之所以没有使社会治理的状况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反而把人类社会引入了风险社会,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根据领域整合的新趋势去进行改革。我们现在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认识社会发展中的这一领域融合趋势,并据此去构想社会治理变革的自觉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36.
形式法治是与世界除魅后的世俗化情境相适应的一种法治形态;但由于"家庭的萎缩与社会的兴起"背景下的功能分化与风险弥散,其遮蔽了社会结构上的实质不平等。作为一种纠偏"市场脱嵌于社会"的社会保护运动,社会主义力图将社会中的劳力、土地和货币置于非市场(如再分配)的社会关系中,最终把市场"再嵌"于社会之中。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生推动着现代法治的转型:继形式法治之后,社会正义向度的实质法治成为20世纪以来的新型法治范型。由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同样是在"家庭的萎缩与社会的兴起"背景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在很大程度上指向了一种社会正义向度的实质法治。  相似文献   
37.
牧仁 《理论研究》2012,(6):42-46
后冷战时代东亚的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东亚地区的制衡力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美国为主导,以关日同盟为基础的东亚“霸权稳定”格局正在向中关日“三足鼎立”的方向演进。美国“重返亚洲”后,进一步强化了美日同盟关系,大国之间的权力角逐产生了新的利益矛盾。中美日之间的大国关系决定着东亚的未来。  相似文献   
38.
蔡志强 《理论导报》2012,(5):4-5,20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的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分化。其间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分配模式的变化加剧了阶层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时间,阶层分化的速度趋缓,开始呈现固化趋势。科学看待中国社会阶层现状,对有效落实政策、完善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9.
日本民主党对外战略在经过三届内阁的摸索后最终明确了方向。新战略不仅体现了民主党主流派的意志,也表现出对自民党政策的高度继承性,说明日本朝野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已经形成共识。从内容看,新战略以获取政治安全利益、分享经济红利为主题,实施多元化布局,并以中美日三边对话为核心机制。新战略以一系列长波因素为基础,因而具有持续性、总体稳定性,方向不会逆转。美国因素将持续发挥推动作用,日本政局、财政状况可能影响到战略展开的节奏与力度,对华负面心理若遇偶发因素刺激或将导致脉冲式政策反弹。  相似文献   
40.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在"以工补农"的大背景下,涉农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度正在密集性地实施,自上而下的资源输入为乡村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契机,社会各界无不期待乡村社会"善治"目标的实现。然而,大量的经验调查发现,乡村社会的善治目标并未如期顺利实现,相反,中国乡村治理呈现愈加复杂化和多元化的样态,一些地区甚至频频陷入基层治理内卷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