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全球化"这个词似乎和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一样泛滥,人人都在谈全球化,人人都知道全球化带来的种种问题,但这一切似乎都发生在西方向东方的侵袭之后,而这多方面的侵袭还在继续,按萨义德所言,即今天的东方文化是西方文化所建构,昨天的同样如此。因而,本文认为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维度,全球化似乎都发生在了"后殖民"之后,要审视今天,就必须对其过去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黎跃进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06-115,156,157
耶谢巴尔是印度现当代进步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的描绘,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虚假的事实》,以印度独立前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艺术的形象体系,以文学虚构叙述,重新建构印度的"民族自我",是后殖民语境中印度民族自我的"寓言"。小说在印巴分治、教族冲突的民族灾难反思中,提出正视现实,清理殖民统治带来的文化后果,革除独立政府新权贵的种种弊政,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后,建设一个进步繁荣、平等团结、理性奉献、自力更生、代表民众利益和愿望的新的民族自我。这个"民族自我"在小说主人公达拉与和布兰身上得到"寓言"式的体现,达拉的经历和命运是印度民族的象征性写照,她勤勉温雅、宽容仁慈、正直清廉的性格,是新的"民族自我"的人格化。小说的构思也艺术地体现了寻求"民族自我"的突出特点:在历史框架中虚构情节,民族知识分子聚会,本土风习描写,坚信民族光明前程的结局。小说在表现耶谢巴尔一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同时,鲜明地体现了探讨"民族自我"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印裔移民作家拉什迪是当代英语文坛最重要也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他的诗学论述因为跨文化的后殖民语境格外引人注目.拉什迪诗学观涉及到历史书写、民族叙事、文化身份、英联邦文学、英语解殖等诸多重要问题,体现了后殖民理论的许多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作品《蝴蝶君》是对歌剧《蝴蝶夫人》的重新解构,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辩证法的主客体向度关系、现实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晚期资本主义的后殖民性质这样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的历史必然性.文章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解决现实与历史、经济与人等矛盾的唯一出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而邓小平理论正是实现这一伟大创举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韩国从1910年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直至1945年光复,知识分子不断纠葛于传统与开化、殖民统治与民族主义、个人和社会共同体等矛盾中.在历史和时代的制约下,他们逐渐与社会产生了疏离和隔阂,成为了失去身份或者身份不明的“他者”.本文以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为时代背景,分析李孝石、俞镇午、蔡万植、李无影等韩国同伴者作家的小说,通过解构文本中的他者形象,揭示同伴者作家在殖民与被殖民、帝国主义扩张与社会主义意识觉醒下的困惑与迷惘,探究作家对“他者”立场和看法,探究“他者”和“自我”、“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英国现代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涉及到印度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政治等诸方面问题.福斯特与印度存在紧密的生活及思想关联.在《印度之行》中,存在着多个侧面的印度形像,既有关于印度被英国殖民的历史的客观记叙,又有关于印度民族宗教矛盾的艺术直陈,既有东西互动关系中体现的印度素描,又有从"东方学"角度观察而来的印度变形.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描绘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或主权国家体系,实际上涵盖了两个次级体系:殖民体系和后殖民体系。前者从地理大发现直至二战结束后,后者则自殖民体系瓦解后直至当今。在殖民体系下,主权是欧洲列强的特权,也是其对其他地区“落后民族”进行野蛮殖民掠夺、占领和侵略的借口和依据。这一体系是少部分国家享有主权、大部分国家主权被剥夺的等级体系,也是大国通过武力掠夺、殖民而实现崛起的暴力体系。在后殖民体系下,主权平等第一次在法律上得以牢固确立并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殖民掠夺和通过武力开疆拓土被视为非法,战争也被严格地加以限制:国家的崛起只能通过内修政治、外通贸易的方式和平实现。同时,密集的国际制度网络,也为后起大国实现其抱负和提升国际威望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场所,为其和平崛起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部分证明了后殖民体系的弹性及该体系下大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也预示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与既有大国继续和平共处的可能前景。  相似文献   
19.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6,(7):151-158
“殖民话语”(colonialdiscourse)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首次由萨义德使用,他从福柯那里借过来,用以描述殖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出场。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就是探讨了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当代被称为“东方学”的西方人看待东方、处置东方的殖民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策略和机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揭示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的话语方式,从而有助于规避殖民话语陷阱,推进当前的后殖民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初,美国抓住西半球力量格局大变动带来的机遇,不但率先与拉美国家建交,还提出自己的西半球秩序构想,为未来深度介入拉美事务铺垫基础。从风险与收益的视角看,美国率先承认拉美国家独立和单方面发布"门罗宣言"的做法具有相当程度的风险,但最终收益超过风险成本。从地缘政治视角看,美国的早期拉美政策加速了欧洲在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为改善它的周边环境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历史演进规律的视角看,美国制订了一套具有后殖民时代色彩的拉美政策,为建构美拉关系发挥重要作用。美国的经验对于中国发展对拉关系具有借鉴意义。中国与拉美国家具有共同身份和共同诉求,因而可以尝试构建一个新时代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为此需要出台有力的政策工具,集中阐明一整套具有前瞻性的对拉关系指导原则,大力推动这一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