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史忆 《学理论》2009,(23):92-93
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对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进行解读,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玛丽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男权社会环境,玛丽作为女性是男权话语社会的边缘人,但作为白人,她身上还是带着很深的殖民主义烙印,她最后的死亡结局不仅是她个人的悲惨命运,也象征着白人统治在南非大陆的必然终结;男主人公摩西是南部非洲殖民世界争夺话语权的黑色边缘人,其具备高尚的品质,并为争取话语权进行抗争,然而他的行为只停留在个人行为的阶段,还是萌芽阶段的反抗。  相似文献   
52.
王丽丽 《世纪桥》2012,(19):28-29
新世纪文坛一个引人注目、惹人争议的文化热点便是"七十年代以后"的女作家热。评论界把"七十年代以后"看作一种文化上的界定,大约包含了如下意味:在她们成长的年代里,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正历经着由压抑人的本能欲望,追求形而上的解放、自由的政治乌托邦逐步过渡到人的欲望合法化,从而被极大张扬、追逐,并在商品浪潮中得以强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3.
覃金菊 《湖北社会科学》2015,(1):141-145,166
六十多年以来中外学者对小说《沉静的美国人》的评论一直没有间断,观点有共同之处,但因为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意识形态以及文学批评方法,不同的时代出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在不同历史语境中评论作品使其历久弥新,但在分析中批评家们一贯忽略了阶级斗争和辨证分析,这些是在进步中的不足。结合文学文本分析、历史事实、作者和评说者的自身因素,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作品中对历史的再现以及预见,更为全面地、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文学魅力以及对社会和人类和平更深层次的警示与启示。  相似文献   
54.
宁未央 《南风窗》2008,(20):90-92
如果要对"后殖民"三个字穷追不舍,我们将和策展人一样陷入自相矛盾的泥潭。没有提出新的理论框架,直接面对"国际"提问,使得"与后殖民说再见"成为一种策展策略,或者说只能沦为一种策展策略。  相似文献   
55.
经济全球化与后殖民是一个相伴的过程,技术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技术水平决定了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与国际分工方式,并导致两次不同的殖民倾向。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作为打破经济与化疆域的手段,实现其化渗透的目的,技术作为一种化成为后殖民主义树立的全球化的中心,也是全球化同质化的中心,同时,技术进步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提供了机遇,它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恢复人在吉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56.
谢朝龙 《前沿》2010,(16):136-139
美国西部文学对西部政治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部政治的考察应深入到美国18世纪和19世纪的社会现实,而这种社会现实以艺术化的形象、情节和风格真实地呈现于西部文学之中。因此,从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来看,基于美国西部文学的西部政治考察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换句话说,在美国西部文学的画卷中我们得以发现西部政治的萌芽、发生和发展,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美国西部文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7.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后殖民批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然而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话语层面的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注定了它只可能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层面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做出有限的贡献.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只能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相似文献   
58.
马红亚  向晓红  石元鹏 《学理论》2013,(12):206-207
《晚秋》是韩国著名导演、编剧金泰勇的一部新作。它以安娜和勋从相识到相恋的历程为主线进行展开,描写了他们周围男男女女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这些感情纠葛看似混乱不堪,其实都是围绕着一条主线:每位女性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和婚姻。后殖民女性主义是在父权制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反对男性霸权,争取女性应有的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思潮。拟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来解读《晚秋》中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话语权的现实途径,从而为解读《晚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9.
《大河尽头》作为李永平迄今为止最气势磅礴、结构井然、首尾呼应的长篇力作,呈现出李长于结构、精于布局、善于把握大叙事的独特优势。如果结合"殖民主义"词根展开思考,他既再现出大历史视野下的殖民主义乱象,又立足于个体,呈现出个体成长/自我教育,自我清洗之后的重生,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解殖民或去殖民。当然,在这部长篇中,一贯书写"旅行本土"的李永平更加重了台湾元素的砝码,而显示出其可能落地生根的倾向。  相似文献   
60.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