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103篇
工人农民   25篇
世界政治   19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13篇
法律   383篇
中国共产党   934篇
中国政治   1148篇
政治理论   479篇
综合类   577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402篇
  2022年   335篇
  2021年   361篇
  2020年   380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非一个悬设的概念或虚幻的理念,它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和鲜明的实践旨向。纵观近几年习近平所提出和阐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层面基本围绕着建设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和维护国际秩序三个层面来考量。世界和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首要目标和价值诉求,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走共同发展之路,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维系共同体生活的坚实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石。推动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构筑并维护国际秩序的和谐有序,促使人类走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终实践旨归。  相似文献   
52.
基于自组织理论,从人类整体维度思考世界的问题,这是地类文明自组织的必然使命。类文明之间以何种思想及其内生机制建设何种关系存在,关涉全球治理。习近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既是一种实践观,也是一种价值观,同时也是全球治理实践的新反思及人类社会自我意识的新调整。全球治理思想的近现代演进、西方全球治理观及其实践的现实缺失、全球治理的中国构想,共同佐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全球治理价值。  相似文献   
53.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共同体道德教育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判断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礼仪教育、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论述了教育方法:一是采用公正团体道德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道德主体意识;二是采用道德讨论法,提高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网络道德认知;三是采用预防教育法,培养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道德意志;四是采用实践教育法,培养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道德习惯。文章最后提出了教育的策略: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共同体舆论阵地建设方面,首先,高校要建立官方网页、微博、微信平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道德素养课程;第三,建设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名牌和特色网站、博客、微博或者微信;第四,充分发挥严肃游戏的作用;第五,充分利用QQ等即时聊天工具开展道德教育。在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方面,第一,高校应该注重网络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加强网络道德伦理课程建设;第三,扩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54.
社会转型期,我国中小学校学生欺凌行为日趋严重。欺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手段恶劣,后果严重,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多样性、常态性、隐蔽性等特征。学生欺凌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社会文化失范、行为规范失序、主体人格失当、道德与法制教育失效、共同作用机制失衡等。祛除学生欺凌行为,须以全纳的视角构建多元治理体系,从培养学生"美德"、关注"重要他人"、设立"反欺凌机构"、构建"学校道德共同体"、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形塑"社会经典文化"、秉持"信仰与梦想"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55.
张耀铭 《求实》2012,(9):93
孙家驹所著《地球之难:困境与选择》,是一本纯正的学术书,作者在从容自如的叙述中蕴含着对重大问题的深思,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是它的主题,利奥波德的“土地共同体理论”、拉伍洛克的“盖娅理论”和马古利斯的“共生进化理论”是它的依托,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是它的特点.用全球眼光研究“地球之难”,以理性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以忧患意识探求“囚徒困境”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56.
一场意外车祸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有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前途。这个人是巴沙尔·阿萨德,这个国家就是叙利亚。如果没有那场车祸,医学界可能会多一位外科专家,叙利亚就少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青年总统,或许,整个国家的发展轨道是另一种走向。巴沙尔是阿萨德四个儿子中的老二,青年时蛰伏在哥哥巴希尔的影子之下。  相似文献   
57.
课堂学习共同体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结在一起,相互对话交流,彼此共同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高职思政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传递的活动,更是一个师生文化的互动过程.在日趋开放与民主的社会,实现高职思政课堂上师生文化的和谐,合理的方法是共筑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师生文化对话交往的平台.通过师生群体间信息、思想、观点等多种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达到师生文化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58.
《党员干部之友》2013,(5):64-64
《大崩溃》都梁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大崩溃》历史背景极为宏大,是1944年抗战时期的"豫湘桂战役",描述了中国正面战场的国军一溃千里,堪称一部全景式大战略军事小说。这部小说主要是写历史,其次才是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命运,书中的人物命运要服从历史事件的安排,是以史带人。《学习的春天》张保振著企业管理出版社  相似文献   
59.
张福海 《求索》2012,(1):116-118
"本源之思"说的是对本源的思考,"诗性突围"说的是海德格尔用境域生成性的思维来思考本源问题。海德格尔改变了表象性思维的固化模式,而转变为一种非对象化的诗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境域生成性。思与境偕,思归属于境域。而最本源的境域之生成乃是是天地人神源初的相互归属性(化),是作为"之间"的命运。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的研究将最终通往对"命运之诗"的思考。"命运之诗"说的是命运本源的诗性生成,也就是说本源的发生是命运性的,而此一命运性的发生也就是诗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60.
石勇 《南风窗》2012,(22):2-2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艰难中推进,政治结构无法回避越来越分化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言,这让人深为忧虑。政治体制改革如果迟迟看不到实质性行动,不单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难以巩固,更会影响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改革的认同资源和道义优势,势必继续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