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2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9篇
各国政治   226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354篇
外交国际关系   463篇
法律   1701篇
中国共产党   589篇
中国政治   1151篇
政治理论   543篇
综合类   1098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413篇
  2013年   354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498篇
  2010年   426篇
  2009年   458篇
  2008年   494篇
  2007年   396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281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7 毫秒
981.
历史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特征就是关注宏观脉络并分析历史过程。它为解释警务政策等政治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依据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遵循其“制度——理念——行为”的核心要素和基本逻辑,从路径依赖产生的治理惯性、警务理念过度推崇工具理性,以及供给行为选择面临公共性流失三个层面,对警务供给的生成路径进行梳理,应推进警务供给制度理性化、注重警务供给价值整合、创建公众参与警务模式,以实现供给制度优化。  相似文献   
982.
《行政论坛》2019,(4):45-54
信访制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意表达、政治参与、权力监督、权利救济的基础性制度,而价值理念、权利保障、组织机构及其权责关系是其核心要素。根据历史背景和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可将我国信访制度70年的历史变迁划分为创立期、发展期、重塑期以及全面改革期等四个阶段。总体而言,我国信访制度呈现朝着专业化、法治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明显趋势。本文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范式,剖析信访制度变迁的历史图景和内在逻辑,挖掘其制度精神中内蕴群众路线之历史基因,且重视经济社会结构剧变等情境性因素。在制度模糊性的结构性约束下,信访制度变迁的历史图景源自中央政府的权力配置逻辑、地方政府的压力与责任逻辑以及信访人的权利逻辑等多重逻辑之间的交融碰撞和互动互构,在有效回应民意和规范社会秩序之间寻求均衡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信访制度变迁的逻辑起点和核心线索。  相似文献   
983.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产生缘起于古希腊时期的广场政治,后来逐渐由一体走向分离。当代许多学者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重点着眼于对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梳理,以及该理论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殊不知,理论之争往往不仅仅在于两个理论之间的单纯对立关系,而是由其背后多个理论相互支撑的理论群进行博弈的结果。双方此消彼长,更能顺势者方能占据上风。自由主义自古至今贯穿于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与自由主义的发展及其他相关理论并驾齐驱的。  相似文献   
984.
组织同构的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解释为组织研究提供的有力的理论工具,本文尝试着用该理论工具,从导致组织同构的三个机制——强迫机制、模仿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入手,从"强迫机制的强效应"与"模仿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的弱效应"两个方面来来分析我国政府机构同构的原因,以期探索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85.
刘威  张丹 《理论探讨》2022,(3):157-166
在发展主义影响下,人们对东北发展与振兴的认识呈现出明显的唯经济论倾向,即简单地将东北发展问题等同于区域经济赶超问题。囿于产业、企业、产值、税收等看得见的物质性因素,经济手段成为推进东北振兴的关键举措,经济增长成为评价振兴成效的核心标准。相应的,在实施多轮振兴战略之后,面对经济调整的低效表现,某些社会归因也从主张改革经济结构转而质疑东北文化、传统甚至东北人,形成一种全面唱衰、难以逆转的“问题思维”。在新发展阶段,应超越发展主义对经济增长的迷恋,运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区域发展危机,从社会文化多元视角激发地区内生优势和自主潜能,找寻东北社会的发展自信和转型之道。  相似文献   
986.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将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地呈现出来,促使生态主义在抗疫政治对比的座架下转向抗疫议题。围绕野生动物保护、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中医存废、生态文明定位、绿色发展走向等问题,生产主义和生态主义、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绿色资本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等思潮展开了激辩。只有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整个社会生态、自然生态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87.
指导性案例: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司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5,(4):65-69
随着法治进程的深入,《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已经提上日程,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其中的重点问题之一。但是,在立法修改之前,司法者需要面对有限的法律规定与社会中扩大受案范围需求之间的矛盾,指导性案例的出现提供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新思路。指导性案例5号和22号分别将抽象行政行为和内部行政行为纳入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中,从而有效地规范了行政行为,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通过指导性案例的方式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有其特殊的价值和优势,例如,尊重立法者、在司法实践中获得实效、利用文义解释方法维护法治秩序,以及鼓励法官的创造性等等。当然,这种方式并非完美,我们需要对其缺陷保持必要的警惕。  相似文献   
988.
周颖 《青年探索》2015,(2):86-91
现代工读教育制度的背后是绵延不绝的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力量,古代的恤幼思想、近代的工读主义、少年感化教育思想无不影响着这一制度。辉煌与没落,工读教育近六十年的道路从未真正平坦。经历了初创、发展和改革三个阶段后,我国青少年相关的工读教育制度仍然显得落后和封闭。2013年劳动教养制度的取消为工读教育制度带来了新的改革契机,不过只有在理解工读教育制度的滥觞、梳理工读教育的嬗变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开启新一轮改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89.
文摘     
正金一南: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都体现了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共产党人的社会正义,是我们话语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是正义的吗?我们主持过正义吗?我们还将为正义奋斗吗?今天很多人对此发生动摇了,开始琢磨"忏悔",还要出"忏悔"的书。今天有一批人,觉得中国共产党没有做一件好事。说共产党基本错了是客气,说根本错了、从头到尾都错了才算彻底。于是出现所谓"两头真"——参加革命前是真的,今天退休了是真的,中间跟着  相似文献   
990.
在法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十余年间,我国初任法官选任机制逐渐呈现出"相马"和"赛马"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从实效看,"旧"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却已然萌生:选任机制缺乏基本的连续性与起码的统一性,并且表现出对竞争化的偏好与"迷信"。这些新问题既是我国法院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也是司法改革中强调的自下而上的"地方试点主义"路径的必然结果。正因如此,当前司法改革方案中试图建构的,省级统管的一元化选任模式可能在推行中遭遇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