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82篇
中国共产党   99篇
中国政治   142篇
政治理论   95篇
综合类   7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作为生活理念,是大众化的一般概念;作为意识形态,是圣贤哲人关注的重大思想伦理命题。(《国语·晋语》指出:“,德之建也。”在人们高度期待道德状况改的当下,深入分析把握的特性,大力弘扬行文化,有利于激发道德自觉,培育向人性品格,推动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22.
当今社会生活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危机亟待解决,而人类的发展与对自然的破坏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可以发现其真--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为;--待自然,就是待人类自身;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容为一体,达到"自然"之美.虽说当时马克思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但对我们现代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3.
人生的主题在于执着人生,驰骋人生,自强不息,追求至,而不在于贪求一时的快乐和幸福。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在于人生的主题本身,那就是自强不息,追求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4.
人性恶是恒古至今的话题,性恶或性的主体预设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制度设计。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人性观选择出发,通过解析两种人性观的成因,剖析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应秉持怎样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25.
佛家伦理与康德伦理的产生虽间隔两千余年,但却有着相同的核心价值观--"至",这就为二者的对话提供了可能性和切入点.本文在儒家文化的语境下分析二者对话的可能性,提出是道德信念让我们如此去信仰,而不是有关上帝赏罚分明的知识驱使我们去按道德律的要求行事,以此倡导人们来关注信仰的确立,培养一种敬畏意识,进而达到"君子慎其独" 的道德自律状态,并对这种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上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6.
刘菊 《世纪桥》2007,(10):37-38
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构成教育伦理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目前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却是,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普遍体现价值观定位上的偏差,存在着与教育伦理道德的不和谐。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伦理道德建设: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伦理精神的精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7.
张天上 《河北法学》2007,25(11):2-5
新自由主义认为权利优先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人的权利.麦金太尔从语言学和历史学两个角度,对新自由主义的权利观进行了历史主义批判,指出新自由主义建立在抽象自我观念基础上的权利必然是虚构的,并不具有历史真实性,永恒与普遍的权利并不存在.麦金太尔的这种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开放出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8.
诚信的含义     
诚信是近德向之人性追求。诚信是人类社会底线伦理之要求,也是近德向的基础。当代著名义务论代表人士罗斯所列出六种显见义务中,将人们必须无条件遵守的诚信原则作为第一要务。诚信为履行道德义务稳定的个人秉性,将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秉性和气质,这种坚定不移的个性具有无限永恒之力量。诚信是建立于良心之上的人性要求。由于诚信首先表现为自爱,  相似文献   
129.
王福友 《北方法学》2015,9(1):69-75
我国立法将见义勇为行为放在民事责任的框架下加以规范,总体上形成了以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为主、受益人承担补偿责任为辅的调整模式,其实质是在见义勇为者、侵权人、受益人三者的微观关系中赋予见义勇为以法律意义。《侵权责任法》第23条创设的侵权人法定侵权责任与受益人的适当补偿制度,均难以实现保障见义勇为者权利之目的。见义勇为行为的价值在于其属社会公共,应在社会法的层面对其予以规范,应废除《侵权责任法》第23条。见义勇为基金会应调整其现有功能,成为对见义勇为者及时赔偿的平台;见义勇为者亦可选择依过错归责原则向侵权人主张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30.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上”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利万物那样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