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87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3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06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119篇
中国政治   171篇
政治理论   77篇
综合类   13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地域特色产品相结合,在实践中孕育了“淘宝村”这一乡村经济新形态。以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下营村的绿松石产业为研究对象,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展开田野调查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建构阐释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关系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破解“淘宝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秘密。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引入提升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发生代际分层,拉大了不同村民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村内经济地缘网络、复合型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收入分配差距急剧拉大的过程中发挥了缓冲作用。要进一步利用数字经济推进农村共同富裕,就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积极弥合村民之间的数字鸿沟,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载体,充分利用“淘宝村”品牌和公共流量资产,促使数字经济发展建立在更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82.
刘卿 《东北亚论坛》2022,(5):3-14+127
全球安全倡议是习近平主席对当今世界安全形势深刻思考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国际安全领域运用的集中体现,为全球安全理论建设和国际安全合作实践贡献中国智慧和时代精华。全球安全倡议内涵和外延丰富,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植根于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国际安全观,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西方地缘政治安全理论的超越。这一重要倡议具有深刻思想性、战略性、时代性、开放性,为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83.
东南亚地区正在经历着权力格局的变迁,区域内国家的外交战略不得不随之进行调整。在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下,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不得不选边站队,在“亲美反苏”或“亲苏反美”之间进行选择;在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单极格局下,东南亚国家实行对冲战略的不选边立场,出现了在政治安全上“亲美”和在经济上“亲华”的“既亲美又亲华”的现象;在中美竞争格局下,东南亚国家面临着选边站的压力,但并不必然走向站队,即在“亲美不反华”和“亲华不反美”之间进行选择。在新的地区格局下,菲美盟友关系面临着三大挑战:共同战略威胁的消失、军事合作的不稳定性以及经济合作动力不足,菲美传统盟友关系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84.
熊炜 《欧洲研究》2022,(6):1-22+181
本文提出的“经济地缘—政治地缘”的分析框架,以中德在经济和政治两个维度上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的变化来解释德国对华政策在过去50年中的调整和变化。两国在建交后长时间内在政治地缘方面相对超脱,外交政策服务于稳定和积极地推进经贸关系的目标,德国对华政策呈现出鲜明的“务实”特征。但随着德国将政治地缘从欧洲扩展到全球,并开始从全球政治地缘结构中寻找德国的全球性大国定位和崛起路径,德国对华政策中经济维度的利益越来越多地受制于政治安全维度的考量,体现为默克尔执政后期的“价值观外交”和交通灯政府的“时代转折”。中德经济纽带维系政治关系稳定性的作用会持续减弱。因此,中国应更为积极地寻求与德国在政治地缘上的共同利益,主动引导和塑造中德关系向符合中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85.
王栋  王耀正 《国际展望》2022,(6):51-72+151-152
自苏联解体以来,美、俄等大国对后苏联空间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干预程度各不相同。关于制度扩散的理论在解释美国的行动和态度时虽然具有一定说服力,但却难以单独解释俄罗斯的行为。因此,本文在讨论俄罗斯是否真正有意推动制度扩散的同时,引入地缘政治利益变量。制度扩散与地缘政治利益是一对关键变量。本文选取俄罗斯和美国这两个在制度选择与地缘政治诉求方面均有较大差异的国家进行分析,对两国相关案例和行为生成机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当一个国家具有较强制度扩散意愿时,其倾向于强力干预后苏联空间国家的制度选择,而较少考虑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当制度扩散意愿弱而地缘政治利益诉求强时,则倾向于对有关目标国家进行强力干预;当制度扩散意愿弱而地缘政治利益诉求低时,该国则往往采取不进行某种干预的政策。  相似文献   
986.
王振玲 《东南亚研究》2022,(6):96-113+156
近年来,随着国际格局的急剧变化,欧盟开始经历战略觉醒,对外战略发生明显转变,强调战略自主并宣示参与地缘政治竞争。在这一背景下,欧盟的东亚安全政策在延续以往特征的同时出现新动向:第一,继续强调价值观等规范性目标和有效的多边主义手段,呈现“有原则”的安全行为体特征。第二,提出承担“海上安全提供者”的责任,在加强安全政策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鼓励成员国加大参与南海等地区的“航行自由行动”,加强海军外交和海军部署,为其海上安全行为体身份提供一定程度的硬实力保障。第三,宣示第三方立场,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为提升自身影响力谋求战略空间。中国需要警惕欧盟战略和政策转向带来的周边环境变化,加大与欧盟的接触和合作,争取其在具体政策领域保持相对中立的立场而不会完全倒向美国。  相似文献   
987.
朝鲜实施导弹发射和地下核试验,意在实现核拥有,籍以提高对美战略的筹码。朝鲜开展核战略角逐由来已久,先后展开过以守为攻;“边缘”对应;将计就计;以硬对强四个回合。角逐结果虽不乏战术上的小胜,却丧失了战略上的大胜。此番的导弹试射与地下核试验可视为第五个回合,是朝鲜核、导角逐战略“以攻为守”的转换。朝鲜执意实现核拥有纵有多种原因,却因核、导本身所拥有的“双刃剑”作用,带来于己、于他都不利的负面影响。包括:自食其言,愈加难以取信于国际社会;产生连锁反映,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挑战核不扩散条约,难免遭到更大封杀;破坏合作气氛,延缓统一进程;置中国于尴尬境地,动摇中朝关系基础。朝鲜的“自行其事”难免遭到国际社会更加严厉的抵制。  相似文献   
988.
自2010 年12 月突尼斯政局动荡开始、迅速波及北非和中东国家的动乱,深刻影响着 当前的国际关系。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此次北非中东动乱背后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经 济背景,它是美欧地缘战略诉求矛盾、争夺北非中东地区主导权的体现,是大国“货币权力”在世界 体系转型过程中的地缘冲突表现,是美国努力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体现。此次北非中东动 荡,一是使中小国家可能对美欧采取制衡战略,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可能恶化;二是导致产生了 “卡扎菲悖论”,破坏国际核安全态势;三是冲击国家主权理论,消极影响未来的国际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989.
认知冲突与美俄地缘政治角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并没有使美俄从此握手言和,相反,两国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后,在原苏东地区地缘政治安排上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并随着北约新一轮扩大和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几近激化.美俄地缘角逐与其相互认知冲突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通常将俄罗斯视为一个被打败的对手,要求其接受美对其国际地位的界定和内外政策的"指导",如有违反即被视为需要加以抵制的集权倾向或帝国企图.为了遏制由此可能带来的挑战,并推动俄罗斯向美期望的方向演变.美国不断削弱俄赖以对抗的资本.在俄罗斯看来,对西方的拥抱和战略上的妥协并没有换来预期的西方认同及其对俄安全空间的尊重,美反而在战略上向俄步步进逼.美俄在这种相互认知下的政策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俄地缘政治角逐的具体进程.  相似文献   
990.
清洁能源供应链指清洁能源开发、输送、存储、消费各环节涉及的装备制造链条。在能源转型加速的时代,一国对清洁能源供应链的塑造具有显著的地缘政治意涵,一些属于产业范畴的行动可引发国家权力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拜登政府着力重塑光伏和锂电池供应链,主要动因是美国的相对弱势地位、对能源安全的担忧、贸易壁垒的有限效果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其战略方向包括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产业本土化、以人权理由打压中国产业的政治化、拉拢盟友加强治理的阵营化、关键矿产资源供应的多元化。美国重塑清洁能源供应链是一个高度外向型的战略,其外部成效将大于对内部产业的扶持,国际资源开发与技术合作变得更加敏感,碳中和时代的地缘政治秩序加速形成,供应链武器化程度继续上升,中美关系发展可能面临更多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