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李国银 《湖湘论坛》2015,(4):125-128
文学经典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巨匠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审美世界的最高艺术智慧。外国文学经典是体现国外各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当下,新媒体的滥觞既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从深层次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多样化的媒体使文学经典除了以传统的纸质媒介供读者阅读之外,又有了其他许多新的存在方式。多样化的媒体虽然冲击外国文学经典的生存空间,但外国文学作品经典性的语言始终是新媒体具有魅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生命的角色     
多年前,我第一次在家乡公园里看走江湖的人玩把戏,那个人油嘴滑舌,手脚——飞快地把几个胡桃壳搬来搬去,然后问四周围观的乡巴佬:“哪个空壳子下面有一颗豌豆?”当时我对世上的坏事虽毫无所知.却突然提高嗓子尖声说:“说不定都没有。”  相似文献   
23.
小暖 《观察与思考》2007,(20):60-61
<正>一场空难让戴维·齐默教授失去了深爱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不知所措,迷失了自我,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将死之人。他足不出户,沉溺于悲伤的酗酒泥潭中不可自拔,直到六  相似文献   
24.
杨波 《求索》2004,(11)
外国文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资源 ,贯穿其中的理性传统与人道精神是西方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思想动力 ,对建构主体性、现代性人格具有重要人学意义。在技术理性盛行、平面化感官化的后现代生存语境中 ,更需要重建价值理性 ,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5.
一辈子从事文字工作,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几十年来,究竟读了多少外国文学作品,恐怕很难统计了。下面说到的几部(篇),只是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并给我较大教益的外国小说而已,绝没有向别人推荐的意思。  相似文献   
26.
金晶 《世纪桥》2010,(23):111-111,152
本文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从《外国文学》教学注重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塑造和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实践三个角度,着重探讨《外国文学》课程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党课》2010,(2):36-37
2009年11月23日,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因病逝世,享年95岁。  相似文献   
28.
《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它—聂珍钊自选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下文简称《自选集》)选入了聂珍钊教授自1982年到2011年间撰写的31篇学术论文和随笔,集中地反映了作者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30余年来的丰硕成果.《自选集》对近年来文学批评界出现的一些问题既做了深度的理论思考,特别是独树一帜地构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话语体系,彰显了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极富创新的学术洞见.作为其学术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自选集》展呈了聂教授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哈代研究及英语诗歌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显示了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9.
孙慧 《工会论坛》2014,(5):158-160
面对来自微博、微信、播客等新新媒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当今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如何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将新新媒介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高校教师应合理利用新新媒介的交互性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其学习创新能力;发挥新新媒介不受时空限制的技术优势,创建显性与隐性并行的双课堂教学方式,形成有机互补的教学体系,延展师生交流互动的时空。妥适地将新新媒介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变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是E媒体时代高校教学改革应探寻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0.
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她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7月与钱钟书结为夫妻后,曾随丈夫留学英国和法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