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41.
窝窝 《新青年》2015,(4):58
他,德披天下;他,译遍中国。他的一生,如书、如画、如梦、如歌、如戏……1.《去日苦多》作者:杨宪益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名篇推荐:半瓶浊酒,四年星斗《去日苦多》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作品集,书中收录了杨宪益先生横跨半个世纪的作品,主要包括作者20世纪50年代面向国内读者介绍外国作家的文章、作者对亲朋故交以及往日岁月的回忆与记录,以及本世纪初期的一些译文随笔。杨宪益,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相似文献   
42.
日前,收到父亲老同事、原人民出版社编辑杨哲与女儿宋敏合著的《中国现代百科全书奠基人——姜椿芳》一书。杨哲曾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任《外国文学》卷和《中国文学》卷  相似文献   
43.
徐萍 《前沿》2012,(22):151-152
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WTO开始,我国对世界上的其他各国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因此增加对世界其他各国的了解日益重要.所以对外国文学的研究显得异常重要.基于此本文主体将对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目前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基于现状的分析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4.
夏衍的外国文学批评活动主要集中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一生共发表(出版)二十余篇有关外国文学的批评文章(著作)。他的外国文学批评充分表现出自觉遵循"文以载道"传统、为现代革命文艺努力奉献的精神。他没有很明确的文学批评观念,也缺乏自觉的文体意识,他对文体的使用几乎完全取决于有关报刊的要求和本职工作之需;他根据报刊实际及受众情况设计语言风格。他的政治思维过于发达,审美批评思维处于受挤压状态;他对外国文学的批评几乎聚焦于俄苏文学、日本文学,批评视野过于逼仄;他一味推重文学的现实性、社会性,遵循社会——历史的批评思路,不顾及批评方法的多元化,或多或少带有"左"的印痕。  相似文献   
45.
解放 《学习导报》2012,(18):57-58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它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霜打磨依然散发思想和艺术的魅力。而不少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第一句话、第一段话,往往是整部著作的神韵所在。它们或将人深深吸引,或令人陷入深思,使读者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46.
1906年,曹葆华诞生于四川乐山县城(今乐山市中区),从 小聪明好学,悟性极高。1926年,从四川省立乐山中学(今乐山 一中)考上北京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 量家乡看不到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打下了  相似文献   
47.
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外国文学名著是文化建设的众多思想资源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大量外国文学名著的思想艺术价值重新进行创造性的、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阐释,从中吸取大量思想资源,这对我国文化建设、民族精神的培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还应注意文学对精神培育作用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8.
在世界文化史上,异质文化对某一民族或国家文化激发与制活的例子屡见不鲜。随着文化交往的增多,融合的加快,面对如此丰厚灿烂的人类文化遗产,我们面临更多的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承担着将世界文学的精品引入我们的文学教学体系并组织实施教学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学生在未来是否具有世界公民的多元文化观念与人文精神,更决定着我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走向。我们如何以世界公民的姿态有选择地将其优秀部分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滋养,以开阔我们的胸襟,加深对世界文化的理解,这已成为一个重大而又迫切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基于此,探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的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相似文献   
49.
刘海杰 《前沿》2014,(5):201-202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均已如火如荼,本文试图在此背景下提出顺应改革需求的新办法。文本既然承载思想,“意”必然会在“言”的层面上留下蛛丝马迹。熟悉阐释规律,识别作品的“机关”的前提下,擅问、巧问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攻入作品的“堡垒”,登堂人室。这一过程需教师退隐少指点少说话,学生出山多思考多发言,继而师生对话合力完成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50.
中国文学距离世界有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年来,从鲁迅、巴金、沈从文时代起,中国文学界就开始了诺贝尔情结,至今无尽无休。有些中国学者会说,中国文学已经介绍给世界了,外国有很多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人家不会看不到吧!可是大概只有中国学界有些人会那么自以为是,又对世界那么无知。世界各国大学里的汉学家们,并不代表文学研究主流,甚至只是些偏流或者末流,因为其偏其末,外国很多学府常像保护濒临绝种动物一样保护他们,其汉学研究成果在各国主流社会也几乎毫无影响。就像中国的很多大学也有外文系,中国也有一些外国文学研究专家,一天到晚研究外国学问,可是中国主流社会对英、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