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50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范文明 《求索》2012,(1):245-247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经历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无论是戊戌维新人士,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曾对其进行深彻的思考。尤其是民初,女子教育更成为全社会议论的焦点。每一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伴随着反复争议的声浪。《大公报》从女子教育立国观、女子教育道德观、女子教育留学观等方面,表明自己对这一社会潮流的看法和观点,显现出新闻媒体应有的立场和态度,为当时和未来都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2.
报纸是促成长征落脚陕北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进驻哈达铺前后读到了《大公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多种报纸以及一些布告、传单之类的材料,初步促成了把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的决定。随后,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榜罗镇见到了更多的相关报纸,获得了更多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消息,进一步坚定了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83.
论文主要是以《大公报》白话文为基本史料,从下层民众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戒缠足问题.文章主要是运用传播学的理论解析了《大公报》白话文在劝说戒缠足中报馆、官府、受众互动的方法,分析了《大公报》白话文针对民众戒缠足的心里顾虑所作的适当引导,体现出媒体的一种说服技巧.因而,戒缠足在天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开北方社会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84.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国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一些专家学者却在肆意“恶搞”。对此,香港《大公报》20日刊出署名“唐虞”的文章指出。优秀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恶搞”  相似文献   
85.
“金箭女神”悄然抵港 还是1939年在《时事晚报》担任主笔的时候,乔冠华即已注意到《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正义性,尤其是副刊主编萧乾那神奇多彩的妙笔更是每篇必读。 是年初夏,《大公报》文艺副刊上一篇题为《重申〈文艺〉宗旨》的文章,立刻引起了乔冠华的注意。读罢文章,顿觉该刊文风大变,一股阳刚之气透袭全身。文中指出,文艺副刊将要“披上战袍,环上甲胄”,进一步为祖国的抗战宣传服  相似文献   
86.
我的姑父足新记《大公报》的创始人之一、总主笔张季鸾。小时候,在姑父家住过,对他有些模糊的印象。20岁参加工作,就进入了《大公报》。我在《大公报》开始记者生涯的最初一两年,正是这位“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周恩来语)生命旅程的最后一两年。  相似文献   
87.
自1957年6月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右派斗争席卷全国.它使50多万知识分子遭遇空前劫难。不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场劫难中.一向以“敢言—而著称的《大公报》社长、著名报人王芸生却最终逃脱丁被划入右派的厄运。这不仅引发《大公报》社内一些极“左”分子的不满和抗议,而且连王芸生自己也为此感到纳闷。  相似文献   
88.
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发现,人生气时会分泌毒素伤害身体。据《大公报》报道,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研究发现,人生气10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在任何情绪时  相似文献   
89.
余习惠 《求索》2008,(10):179-181
湖南《大公报》副刊创刊于1915年9月1日,是湖南《大公报》创办之初设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湖南《大公报》报人对副刊性质和功能产生了新的认识,从而促进了副刊的改革。因此,对湖南《大公报》副刊进行一次深入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特定时期内副刊的传播功能与地位的整体把握。另外,对于伴随报纸副刊发展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我们也可以窥见其发展的痕迹。  相似文献   
90.
大公报》在中国报业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历史地位,不仅居于当时的舆论首席地位,而且是唯一荣获国际新闻奖的报纸。然而《大公报》在我国的新闻史教材中长期处于冷落状态,往往未被专章专节论述,篇幅比重偏小,而且历史发展轨迹模糊不清,不符合中国新闻史的真实图景。这种情况既有对《大公报》政治骂名的规避,也受到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学界对《大公报》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但这些成果并未充实进新闻史教材,造成研究成果与教材编撰的脱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