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6篇
世界政治   3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5篇
法律   59篇
中国共产党   142篇
中国政治   156篇
政治理论   59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1.
《大明律》采纳六部体系编纂模式的直接动因是明初刑律的普及需求。其三级结构中的篇、门从统、分两个视角勾勒出“主体针对性”,实现了官民之分、官官之分,从而使不同篇、门能够有针对地指向不同潜在犯罪群体。三级结构中第二级的二十九门体现出分的特征,突出了第三级具体法条与主体特征的关联性,第一级六篇则体现出统的需求。《大明律》普法目的源于朱元璋“明刑弼教”的立法思想,使传播刑律成为法典编纂的需求,也使其所面向的传播群体由司法官转向守法群体。普法需求与刑律编纂的正当性诉求共同塑造了新的法典编纂模式。  相似文献   
412.
对朝贡体系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中国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以及最近兴起的所谓“朝贡贸易体制论”的经济中心主义。本文首先对上述三种观点进行批判性评述,而后通过对朝鲜王朝与明、淸两朝之间典型的朝贡关系的分析,试图从“周边”的视角来深入考察历史上朝贡体系的真实状况,进而通过分析周边国家之朝鲜王朝对朝贡体系的认识和利用,以期重新构建朝贡体系的本来面目。本文的考察将从如下三个层次依次进行:(1)双重中心层次:分析朝贡体系作为确保朝鲜王朝在东亚文明共同体之小中心地位的手段而被利用的过程;(2)确保国家安全层次:作为通过与地区霸权国家之间的政治联合确保国家安全和自主空间的手段而被利用和更替的过程;(3)国内政治层次:作为确保政权正统性和安全、统治手段而利用朝贡关系的事例。  相似文献   
413.
封建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从早期封建王朝视西南边疆为边野之地到元、明、清在西南边疆先后设省施治,西南边疆与内地联系更加密切,其政治、经济、文化内地化的速度加快.对于历代封建王朝而言,西南边疆地区的屯田是其治理西南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既体现出历代封建王朝对西南边疆的认识及治边方略,同时也折射出西南边疆政治、经济与文化内地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414.
《泰国最后一次入贡中国纪录书》是我们看到的泰方唯一的一份有关曼谷王朝遣使来华的泰文纪录。它记述的内容与中国清代官方记载基本相同,它从一个方面说明清代官方记载是真实可靠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15.
我国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的边疆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秦汉的时候,随着王朝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边疆的概念逐步形成.到18世纪中叶,我国开始有了确定的边界,边疆的概念也随之获得了新的内涵.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依照国家的边界来界定边疆的概念逐步确立.新中国以来,边疆的概念又添加了新的内容,但边疆的范围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16.
773年前,在中国西部广袤的疆土上生存着一个繁盛的王朝--西夏王国(1038--1227年),它拥有自己的文字和灿烂的艺术,它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它沿续到了第190年后,忽然在一夜之间被蒙古汗国所灭。其毁灭之彻底,让后人难寻其踪,难觅其实,西夏文明由此成为中国文明史上一段既辉煌又神秘的往事。探究神秘的西夏文明,成为对后人巨大的诱惑。西夏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多民族的国家政权。党项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原居青藏高原,后来逐步向东扩展,曾归附隋、唐两朝。五代时期,受到中原王朝册封的…  相似文献   
417.
宁夏作为西北之门户,扼内陆与西域之交通要道,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界线。因此,它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古代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往往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侵扰,大多数时候宁夏都是处在双方交涉、对峙的中间地带。所以历史上宁夏的开发随中原王朝的兴衰时断时续,约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始于秦,盛于汉而废于三国两晋;  相似文献   
418.
若干年前,曾去过敦煌莫高窟,戈壁中被风蚀尘掩的石窟早已辉煌不再,只留下黄土残壁撼人心魄,令人心酸。那年,朋友邀请我们去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云冈石窟,没动身之前,心里一直疑虑,云冈石窟莫非也是那样?从山西大同向西16公里,便到了武周山麓,终于邂逅了这东西绵延1公里的石窟。  相似文献   
419.
明、清统治者基本上都继承了汉唐以来传统的“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都放弃了元朝以边疆地区为基地,积极用兵开拓徼外的做法。但由于所处时代以及面临的时代问题不尽相同,明、清统治者在对西南边疆的认识及治理思想上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受治边思想的支配,就使明、清两代在经营西南地区时,在具体举措上既有相似之处即清对明的继承,也有清朝基于时代的发展而具有的一些独到之处。由于明、清加大了对开发西南的政策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把西南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西南也在更大的范围内参加到全国的经济活动中来,成为全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20.
潘大林 《当代广西》2014,(20):60-61
正"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这是《明史》对袁崇焕的记述,但现在广东东莞、广西平南和藤县三地都争说是袁崇焕的故乡。其实他们都没错,这充分体现了国人心中崇尚先贤、敬佩人杰、爱国爱乡的精神取向。而根据有关史料证明,比较切合实际的说法是: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广西平南,参加科举考试时为避人攻讦而改籍藤县,成了最早的"高考移民",因而现在三地都可以看到有关他的遗迹。袁崇焕年轻时曾游平南的雁洲,写了《游雁洲诗》,诗末自注云:"余居平南,初应童子试,被人讦,今改籍藤县,故云。"平南县赤马乡的白马村,隔着滔滔的西江与藤县相望。西江在这里与原叫东濠河的白马河形成一个夹角,白马村就处在夹角上,恰如一支利箭,直指东方。这个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却是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