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5篇
中国共产党   100篇
中国政治   121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从孔子、孟子到苟子的论辩态度经历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孔子不仅对论辩持消极态度,甚至对语言本身带有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孟子虽然擅长辩论,但他却强调是处于不得已而为之的境地。到了荀子,论辩不仅在文本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对论辩理论有了较为丰富的探讨。先秦儒家论辩思想的嬗变,不仅是先秦时期社会发展趋势使然,也是儒家思想体系内部张力所致。  相似文献   
112.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丰富的社会思想。本文从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写起,在社会学的视角下,考察了孟子的扶贫思想,这些思想包括恒产与恒心、井田制方案、对贫富差距的关注——施仁政,重穷民以及薄税敛以富民等,以上措施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的扶贫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3.
宋艳华 《前沿》2012,(14):53-54
士是中国最早的知识阶层,以弘道为己任,然而由于士本身的依附地位,使得作为道之载体的士必须入仕才能更大范围地使道发扬光大,但一旦入仕,士必然会遇到独立人格的追求与依附地位之间的悖论,这一悖论在孔子和孟子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当代仍有回响.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矛盾,其一是与儒学有关,儒学这一人世之学必然会遇到这样的矛盾,其二是与士的阶级地位密切相关的,在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缺乏生活的寄托,必须要依附于某个阶级.  相似文献   
114.
孟子“性善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梅  王永杰 《前沿》2012,(11):145-146
孟子是儒家"性善论"的明确提出者,他的"性善论"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将心、性合言,是孟子"性善论"最突出的特点。"从"心"说"性"的真正意义在于弘扬人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自觉性。传承至今,"性善论"的价值依然熠熠生辉,它为当代教育提出了重要借鉴。本文从教育要以德育优先、重视"主体性"的开发与培养和实行教育公平原则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5.
儒家德说     
孟晓妍 《前线》2014,(2):110-112
在《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中,有大量论及人的自身修养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论述。其中,涉及私德的部分尤为精辟,对中华民族社会的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而又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6.
孟军本 《求索》2012,(1):76-78
孟子认为,国君和臣属常常忘记和曲解自己的工作职责,他们作为管理者,不应仅仅考虑自身利益,从而把自己在彼职位上应尽的职责抛到九霄云外;而一些百姓则常常不考虑自己的职责范围,过多地关注他人事务。在孟子看来,他们做的是过犹不及,各有缺陷。因此,他希望国君多关心百姓的生存,臣属应防止国君犯过和善待百姓,而百姓则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孟子的职责观中,可以看到它对企业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7.
黄忠富 《世纪行》2012,(4):12-14
沧浪听歌的故事孔子沧浪听歌是一个流传很久远,传播很广的故事。最早记载孔子沧浪听歌的是孟子,《孟子·离娄》中记载:“有孺子歌目:‘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这说明沧浪之歌早已有之,孔子不会是第一个听到的人,只不过他是名人。所以他在沧浪听歌的故事就被人们记载了下来。  相似文献   
118.
论孟荀二子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教育传统 ,在孟子、荀子两位儒学大师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推动和发展。孟、荀教育思想皆是其思想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孟子在推阐仁政学说的过程中形成其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荀子教育理想则立足于“性恶论”的理论基础 ,以“成圣”为最终的教育目的。二子对各个层面教育问题的阐述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9.
友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亲善、友好、温暖、互助的人际关系。东汉时期的《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是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一个关于友善的教育故事。《孔融让梨》的启示在于:凡事应该懂得友善、谦让的礼仪,从小就应该知会的道德常识,这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该珍视的传  相似文献   
120.
牟宗三不仅在其新内圣——道德形上学上遥契孟子,遵德形上学的理论框架、理论基础和终极问题(即圆善问题)皆有取于孟子,而且在新外王的民主政治方面亦主要取自孟子。可以说,孟子的思想铸造了牟宗三哲学思想的精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