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5篇
中国共产党   100篇
中国政治   120篇
政治理论   43篇
综合类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羞恶之心"是对于自身不善的羞耻心和憎恶感.作为"义之端"激发主体的自觉,直接促成主体改过迁善、发愤上进的行为,在道德实践中有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12.
王公山 《求索》2008,(3):70-72
孔孟农事观差异主要表现为:孔子轻视农民,不重视农事,孟子却认为“民为责”;孔子没有具体的农事措施,孟子却提出减轻农民负担、均田、安民、税收等具体措施;孔孟农事观差异的历史原因是:春秋以降,华夏民族与外族势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国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民族已经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孔孟农事观虽存差异,但对后世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3.
善与恶、是与非、对与错等问题,既是道德哲学研究的核心理念,又是孟子人性论关注的焦点。从道德哲学视域出发,对孟子人性论进行系统化梳理,具体包含以下三个层次:其一,划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性,厘清人性、动物性和物性的异同点,彰显孟子人性论的性善道德主体;其二,围绕心性关系,点明四心即性善,阐释孟子人性论追求的理想道德人格;其三,体察内外道德修养功夫,发掘天、势、气对于恢复性善禀赋的效用,探究孟子人性论的道德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14.
"论说"是先秦诸子为实现各自理想所采取的重要手段。论说主旨和所面对的论说对象的同异决定了诸子某些具体的思想内容的同异。孟荀二子在阐述人性论时,主旨同为实现儒家理想,所面对的对象也都包括了"在上者"和"庶民"两种对象。从这种视角出发,二子在人性论上的观点之同异可以被再解读。  相似文献   
215.
徐文涛 《理论学刊》2005,(11):17-20
思孟学派通过息息相通、不一不异的天人关系,以天人贯通为基础,建立了仁民而爱物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仁民爱物的思想成为有源之水,与人的生命亲切结合,构成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也正是由于以天人贯通为基础,思孟学派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逻辑结论决定了仁民而爱物得不到制度实施的客观保证。当前我国生态伦理学要能够真切感人,需要从传统文化特别是思孟学派生态伦理思想中寻找到与中国人文化生命结合的生长点,以之为本。对思孟学派生态伦理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反思创新,克服其理论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216.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思想主题。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了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旨,而他的富民、与民同乐、省刑薄赋等思想是这一主旨生发、派生出来的。这些思想不光是在古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其借鉴意义也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217.
从学理的角度研究一部经典文本,应从字义、逻辑、文本关联、哲理内涵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综合考察其精神倾向和思想内容。对《孟子》文本中仁者爱人、推恩、恻隐之心、以天下养、父子不责善等几个与舜的腐败案例相关问题的探讨也应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218.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大议题之一,对这一议题的讨论影响着儒家理论思想风貌的变化,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观点的对立更加丰富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秦汉以后,由于政治因素的介入,孔孟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而荀子的思想日趋边缘。今天人们再来看这个问题,无论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都秉持着人们后天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性这一观点,这对身处物质时代的人们才是最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219.
李金山 《理论学刊》2006,(10):95-97
孟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皆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发展与流变,两者都从孔子仁爱思想中汲取了营养,与之有着一脉相通的继承关系;同时三者又存在着彼此的差异并体现出各自的特征,这种差异和特征概言之便是孔子重“泛”、孟子主“亲”、墨子贵“兼”。孔孟仁爱思想不可笼统地视为等差之爱。在一定程度上,与孟子比较,墨子的兼爱更接近孔子仁爱的本旨。  相似文献   
220.
《求索》2021,(4):100-1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