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5篇
中国共产党   100篇
中国政治   120篇
政治理论   43篇
综合类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贺铁桥  李欣远 《传承》2008,(18):70-71
孟子的义利观是在以义制利为总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分别做出先义后利和先利后义的价值判断,又注意提升利益主体的人格修养;在义利不能两全时,应当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在当今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重新审视同样处于变革时代的孟子的义利观对今天的经济社会建设将会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
被称为儒门亚圣的孟子,他的思想至今仍然闪闪发光,令人深思,给人启迪。本文以孟子的赋税思想为切入点,试图透过孟子的赋税思想挖掘其背后阶级立场和价值观,并试图去发现孟子赋税思想在我国税制建设中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3.
刘莉 《传承》2008,(4):94-95
"天"与"人"这两个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贯穿中国哲学史的"天人之辩"则在先秦之前的奴隶社会已经发轫。本文试图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这两个概念的产生以及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疏理  相似文献   
34.
气节随想     
于立志 《中国监察》2008,(12):60-60
气节,志气、节操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人的尊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气节。先哲认为人的气节比生命还重要。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相似文献   
35.
近读《孟子》,看到一则趣闻:齐王想见孟轲,派人上孟家传话:我本应该来看你,但是感冒了,不能吹风。如果你肯来朝,我便也临朝办公,不晓得我能够看到你吗……齐王来请,这是天大的面子,但孟老夫子居然不去。  相似文献   
36.
侯会 《法制博览》2011,(4):24-25
有个朋友曾跟我辩论说:“孟子这家伙最虚伪!譬如‘君子远庖厨’,这不是典型的虚伪吗?你吃肉不吃啊?一边吃肉一边说‘不忍’,这就是虚伪!中国人都是孔孟带坏的!”  相似文献   
37.
陶阳  肖阳 《政治与法律》2007,(3):185-190
法家商鞅代表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的立场。他认为,任何事物的价值都要用它所能够导致的后果或效果,即以它是否能够富国强兵来衡量。商鞅认为刑罚的唯一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富国强兵,国家应当利用重刑、暴力与恐惧来防止人民犯罪。孔子、孟子与荀子所代表的儒家则坚持非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刑罚的目的不可能是其外在的实际效果,而应当以“仁”与“义”之实现为目的。他们主张利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来教育人民,反对法家的“刑治”,反对国家利用刑罚与恐惧来防止人民犯罪。  相似文献   
38.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性善论"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教法和学法都提出了许多极有见地的思想,这对我们今天实行的素质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9.
何大海 《学理论》2012,(20):30-31
民本主义思想堪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几乎都以"重民"思想为立国之本。通过对民本论和性善论的创造性发展,孟子使仁政学说成为一种全面而深刻的理论。从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中,这个思想一直指导着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活动,甚至对近代民主论及现代民主思想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0.
我们小时候念《三字经》,一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后半段是孔子说的,但是,谁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呢?孔子没说,孟子也没说,荀子明白主张“性恶”,更不会说了。原来这是宋代哲学家的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