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57篇
外交国际关系   64篇
法律   135篇
中国共产党   236篇
中国政治   253篇
政治理论   95篇
综合类   6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黑丁  霜凌 《检察风云》2012,(24):54-55
加拿大籍华人王立青,在遭到妻子何莉的前夫吴大鹏的人身侵害时,从吴大鹏手中夺过尖刀并刺死了他。杀人的王立青被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以防卫过当判处有期徒刑5年之后,他不服判决,聘请京城著名刑事辩护律师钱列阳,以无限防卫为由向北京市高级法院提起上诉。这起存有争议的案件,引得京城法律界人士众说纷纭。但人们普遍认为,该案的最终判决结果,将对我国法律进程有着极其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2.
在1995年2月最终达成协议的一轮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驰名商标的认定及保护、驰名商标在注册上的优惠等问题,曾经是争论的重点。在更广的国际谈判范围内,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也曾是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争论的焦点;商标法条约缔结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家会议上也曾是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33.
表面上王天成起诉周叶中是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但另一方面也是学术界自我纠错机制的尴尬  相似文献   
34.
《大特区党风》2002,(9):32-3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较大争论有过四次。第一次是199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已经直接影响西方大国的对华政策的重新制定;第三次是去年开始出现的“中国崩溃论”,无限放大中国目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次则是“中国统计水分论”。  相似文献   
35.
1937年8月12日,澳门学术界、音乐界、体育界和戏剧界爱国青年组成了澳门规模最大的抗日救国团体--四界救灾会(简称"四界").该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抗日救亡工作,特别是其建立的回国服务团,在团长廖锦涛的带领下,直接返回祖国内地参加抗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6.
邓小平同志针对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和社会发展现实提出的"争论"与"不争论"思想,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战略的坚定性与战术的灵活性.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内涵和实质,就要实事求是地决策,分清本末主次,把握处理好"争论"与"不争论"问题的度,目的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相似文献   
37.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产生的依据有学者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来分析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性。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的,它是共产党人观察一切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8.
正斯图尔特·施拉姆(1924—2012)是西方毛泽东生平与思想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50多年来他以自己的学术成果、研究工作和影响力对推动西方毛泽东研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国内学者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对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持续关注,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这些研  相似文献   
39.
"民主"是中国政治实践和思想界中的一个最为突出的概念和观念,但是流行的民主观念却不是以中国学术界的原创性研究为基础的,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张力,中国实践上的制度形式因为在既定民主理论中没有表述而不认为是民主的,结果便是政治上的妄自菲薄。本访谈围绕杨光斌教授近年来关于民主理论的一系列基础性研究而展开。在民主观念上,杨光斌主张低调的民主观,对高调民主口号进行了严肃的理论审视。对于流行的"竞争性选举"的历史分析和语言哲学解读会让读者对选举与政体之间的复杂的关系有更审慎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杨光斌教授认为民主等于竞争性选举是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战争的产物,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民主观,而政治学产生以来的判断政体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政体之间的近似性。看问题的角度变了,结论也就不一样了。谈到自由民主理论的种种问题,绕不开的是在中国流行的公民社会理论,对此杨光斌教授主张社会应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但社会自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既有好也有坏。正因为自由民主理论本身的这些问题,其在实践中导致了"无效的民主"甚至国家失败。对此,不同于西方思想界关于民主化挫败的理解,杨光斌教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民主的同质性条件理论,并从国家建设角度提出了"民主形式之间的词典式关系"即民主的正方向:法治民主—分权民主—选举民主,而第三波民主化国家之所以问题重重,就在于其反方向性。理论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以及比较政治发展的普遍化的制度形式,杨光斌教授提出了超越自由民主的"可治理的民主"。我们相信,杨光斌的民主理论研究将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民主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其中有关见解的争议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原创的基础理论研究却是中国所急需的。  相似文献   
40.
争论的支点     
<正>个多月前,台湾惠文高中教师蔡淇华半夜难眠,给正在"立法院""绑上头巾,春衫薄衣,热血抗寒"的女儿写了封信。在信中,他告诉女儿:"青春岁月能和自己的国家谈场恋爱,是生最浪漫的事……能经历这场成年礼,此后经年,辈子的学习,有了支点。"蔡淇华此信,度在大陆风传。不过此信最打动我的点,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