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3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41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赵昌会 《南风窗》2007,(23):78-79
非洲举足轻重。目前对于非洲资源的新的争夺,真正是如火如荼。对于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都需要致力于建设一个可持续的非洲。  相似文献   
22.
23.
24.
在大部分人的想象中,坐牢的日子肯定是非常孤独的,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在狭窄肮脏的牢笼里数着日子,度日如年。但是,在尼日利亚的一所监狱里,却发生了一起让人震惊的案件,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相似文献   
25.
26.
族性是影响多民族国家安全及其族际政治走向的关键变量。它既能促进族际政治整合、维护国家安全、有助于民族国家建构,也能导致族际政治冲突、危及国家安全、阻碍民族国家建构。以"族性"为分析视角,通过对尼日利亚与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建构历程的梳理及其族际政治问题的比较,其共性特征包括:族际政治问题的分析单位是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问题虽然发生在现实中的多民族国家,却往往带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政治与文化边界的重叠是族际政治问题产生的逻辑起点;国内不同民族群体无法得到平等公正对待是导致族际政治问题的核心因素;军事专政和腐败会增加族际政治问题的风险和国家安全的不确定性。解决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问题、确保国家安全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一个在历史上和观念中都不曾存在的国家民族能够超越族性分界而被成功建构。结合两国国情提出应对策略:寻找重叠共识,建构文化多元、政治一体的国族共同体;借鉴差异政治和差别公民权利思想,探寻积极回应不同民族群体正当利益诉求、实现各族人民成果共享、利益均沾的政治制度、体制和机制;消除军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惩治腐败;探索包容促进多语言、多宗教和谐相处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27.
《统一论坛》2020,(2):25-27
西非及尼日利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华联会会长董瑞蕚,祖籍江苏,生于上海,在香港成长,是中国香港公民,毕业于美国夏威夷大学,现为香港罗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尼日利亚董氏集团董事长。几十年来,董瑞蕚在尼日利亚兢兢业业地继承了老一辈开拓的事业,光大了父辈的荣耀与梦想,带领董氏集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28.
作为非洲的政治和经济大国,尼日利亚的腐败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腐败不仅阻碍尼日利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尼日利亚国家和社会的声誉造成损害。预防和惩治腐败是尼日利亚参与的国际公约、国际组织的要求,是债权国减免尼日利亚债务的前提条件,也是透明国际等非政府组织关注的焦点。以奥巴桑乔总统为首的民选政府上台后,通过完善反腐败立法、健全反腐败机关、追讨海外“黑金”和追究腐败者的法律责任等措施,与腐败势力展开了较量。尼日利亚的反腐败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29.
储昭根 《南风窗》2011,(10):82-85
"骚乱地区面临最严重的失业问题,最潦倒的贫困,最差的教育,以及比尼日利亚任何地区更短的寿命",正是如此突出、可怕的贫穷,让这些人感到被疏远,所以"选举的争议只不过是深层不满的发泄口"。  相似文献   
30.
This paper is an overview of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put in place in Nigeria for the settlement of labour dispute. The paper examines the legal frameworks for thes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Reference is also made to other jurisdictions fo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ubject matter.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closing rema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