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3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7篇
法律   49篇
中国共产党   60篇
中国政治   102篇
政治理论   31篇
综合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91.
中世纪欧洲法律史的研究受制于民族国家的法律思维定式,从而制造了包括"英国普通法之独特性"的法律史难题。跳出民族国家的法律思维定式,从世界主义的视角定位欧洲法律吏的演化历程,我们可以辨识出欧洲法律史发展过程中从欧洲普通法到共同法的逻辑脉络,凸显出"英国普通法"的欧洲普通法根源,强调为欧洲所抛弃的法律发展模式却在英国以另一种方式被承继。现代民族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两大法律家族具有同源性。这种同源性根植于欧洲法律史中从欧洲普通法到共同法的历史演化进程。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考察表明,中世纪欧洲的法律形态不仅承继了罗马法的普遍主义与规范主义的特质,而且容纳了诸多异质性和多元性的文化与传统。基督教帝国体制成为法的世界性特质得以承继的不可或缺的中介。  相似文献   
292.
沈文杰  王琪 《传承》2010,(33):82-83
"明清帝国的建构与中国西南土著社会的演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于总结、评论"重构西江:明清帝国的建构与土著社会演变"研究项目的成果,包括西江流域的文化表象、社会变迁、族群与社会以及跨时空对话四大方面。此会奠定了今后西江流域研究和跨区域学术合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293.
1920-30年代,有一批俄侨知识分子务实面对苏维埃化了的俄罗斯,力图重建关于俄罗斯帝国——苏维埃国家之认知,因而出现了欧亚主义运动。以特鲁别茨柯依为代表的欧亚主义思想家们,并非在海外闭门造车,而是立足于复杂的历史经纬,具体论述了欧化治理方式的不合时宜性,包括俄罗斯文化和欧洲文化之差别、俄罗斯东正教与欧洲基督教之不同、俄国地理位置的跨欧亚性等。他们还以此来证明苏维埃制度的合法性,肯定其终止欧化进程的必要性和意义。俄侨知识分子的构成复杂,关于欧亚主义的相关论述也充满了矛盾。数十年间,欧亚主义思潮在苏俄境内默默无闻,可是在后苏联时代,随着白银时代和俄侨文化遗产的再发现,以及俄国融入欧洲的过程困难重重,它却在俄联邦各阶层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4.
伍德认为当代世界是资本全球化的世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制度已经普遍化,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世界的格局。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新帝国主义阶段,新帝国主义推动的全球化不仅没有消解民族国家的作用,使民族国家走向衰落,反而使得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更加重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帝国主义加剧了政治与经济的分离,实现了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新帝国主义开启了“无限战争”的扩张模式,通过制造恐怖氛围,控制由多元国家管理的全球经济,实现其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在反抗新帝国主义霸权中,革命的主体不是《帝国》中的大众,而是处于劳资矛盾关系中的工人阶级,但是工人阶级也受到资本宰制,存在着一定程度革命意识薄弱的问题;资本主义的民主逐渐丧失其社会性和人民主权的内涵,已经成为形式民主,无法保障大众的权力。因此,要反对并超越新帝国主义,必须要重建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实现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的统一,从总体上开展反新帝国主义霸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295.
孟晖 《新民周刊》2021,(1):75-75
最近,电影博主"不良多瓦"给大家发掘出一部半个世纪前的"大片儿",1965年的欧美彩色影片《成吉思汗,征服者中的王者》,把走过路过没有错过的中国网友全给雷倒了。这部影片除了主要人物的名字,其他就和历史没有一丢丢儿关系,完全是瞎编。编剧们根本不管什么南宋、金国,在片子里直接上了一个"中华帝国",并让故事的中段讲述男主和中...  相似文献   
296.
《当代广西》2014,(9):61-61
正人们往往认为,气候变化能够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人类的历史,大家常常把衰落归咎于干旱、洪水和其他灾难性天气,却很少有人将一个帝国的兴起与有益的气候条件联系到一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尼尔·佩德森和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艾米·E·赫斯尔,2010年在蒙古中西部杭爱山脉研究"天气、火、山林历史"时,发现了一批非常罕见的古老树种。这些多结节、矮小却非常苍劲的西伯利亚松树,无比顽强  相似文献   
297.
9世纪末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横跨东北亚和内陆亚洲的庞大帝国——辽帝国。作为由游牧民族建立起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辽帝国探索出了一套以“因俗而治”和“一国二元”体制为制度框架的国家政治和以农耕与游牧并重的国家安全思想。为了构建以辽帝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辽帝国实行和战并用,以儒家德治思想为对外安全的指导思想,构建多层次的羁縻、封贡、宗藩体系以拱卫辽帝国的安全发展,不仅确立了对宋朝的外交优势,且先后使东亚的高丽和西夏以及内陆亚洲的高昌回鹘、喀拉汗王朝、花剌子模等向其朝贡,建立以辽帝国为中心的宗藩体系。故辽之所以“雄长二百年”,皆因虽尚武,但注重儒家德治教化,处“四战之地”而能应对得宜。为了维护西北边疆安全和保障从内陆亚洲到东亚丝绸之路的畅通,辽帝国对漠北蒙古高原进行军事征伐,征抚并用,在镇州设立西北路招讨司,设立一系列边防城池,以建立边疆安全的防御体系,并采用屯田和移民实边等方式展开对漠北蒙古和西北边疆的经略,从而建立了西北边疆安全防御体系,保障了从漠北蒙古到西域乃至欧洲的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  相似文献   
298.
299.
在近代东亚政局变动的过程中,清末新政始终是韩国报刊媒体关注的重要对象。《皇城新闻》与《大韩每日申报》有大量的相关报道,并时常发表颇有针对性的评论文字。这些报道与评论,具体涉及清末新政不断展开的各个方面及其整个过程,虽然难免偏差之处,但尚不难看出清末新政的整体概貌。通观《皇城新闻》与《大韩每日申报》对清末新政的报道与评论,可见在大韩帝国时期,韩国报刊媒体对中国的认识尚不失客观、理性和正面评价。韩国报刊媒体既有对清朝政治腐败的批判,更有对清朝命运与前途的同情与期望。韩国报刊媒体关注清末新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主要目的是在于对韩国自身的反省。这种反省,既看到了韩国政府与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试图为解决这些问题借鉴一些域外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还对韩国的振兴充满着期待与希望。虽然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韩国被日本并吞的命运,但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韩国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精神养料,并带来了一定的信心与希望。  相似文献   
300.
游颐和园     
正妻子要陪我去颐和园。颐和园我已经有30多年没去了,这期间妻子去过几次,我都没有时间陪她,颐和园她比我熟,她要当我的向导。我在妻子的引导下,从北宫门进了颐和园。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景福阁。这座亭榭高大,壮观,由于长年没有修缮,粗大的红木柱已变成了土红色,五彩优美的画廊已经斑驳陆离,漆片早已蜕皮,就是景福阁三个大字也已经面目全非,模糊不清,显示出沧桑感。也许正是这样的沧桑感,才更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