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46篇
工人农民   26篇
世界政治   9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1篇
法律   211篇
中国共产党   1259篇
中国政治   973篇
政治理论   158篇
综合类   20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436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460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3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主要阐述缅甸民盟政府执政周年来采取的主要经济措施、成效评估以及中国与缅甸经济合作成效及未来发展趋势。民盟执政周年来,采取的经济措施有限,经济仍然萎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基础薄弱,投资环境仍然较差;基础设施未有大的改善;行政效率、管理效率低下;引进外资额下降。一年来,中缅贸易合作呈放缓趋势;投资合作重回快速发展态势;国际产能合作稳步推进;农业合作不断深化。未来,中缅经济合作将呈现贸易与投资增长迅速,逐步构造双赢合作模式;边境经济合作将实现大发展;国际产能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重点领域将日益明确等趋势。  相似文献   
82.
翟强 《中共党史研究》2012,(8):14-27,52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法建交对冷战格局有重要影响,它代表了中法两国联手挑战美苏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为什么法国在1949年就表示愿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中法建交拖到1964年才实现?导致1964年中法建交的因素是什么?本文利用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新近解密的文件,梳理1949年至1964年间中法关系演变的脉络,考察中国领导人对法国态度的变化,分析他们最终决定与法国建交的战略动机和考虑。  相似文献   
83.
84.
沈秋农 《世纪风采》2012,(11):42-44
2012年10月11日是中国同联邦德国建交40周年纪念日,临近这个日子,当年作为中国政府的全权代表主持两国建交谈判,建交后又在波恩负责筹建使馆、任驻德参赞、大使的资深外交官王殊心潮激荡,思绪翻飞。周恩来的缜密细致,毛泽东的运筹帷幄的景象一幕幕浮现眼前。  相似文献   
85.
今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75周年。75年前的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75年风雨,75年沧桑,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岁月的更替无法冲淡中国人民对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殊死斗争的印象。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翻开中国历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在长达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每当我想起中华民族的苦难史,眼前就会浮现当年祖国大  相似文献   
86.
87.
读者之声     
冯振伍/四川成都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七一星火迅燎原南昌枪炮腾硝烟前仆后继红万里北战南征倒三山几度风雨心不变多少坎坷志弥坚改革开放强国路科学发展天地宽(原省委组织部部长冯振伍同志为纪念建党90周年而作)  相似文献   
88.
鼓舞+忧患=信心+动力通过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党员群众对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都很关注,收看、收听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讲话后,一些党员和群众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我认为,党员和群众的这些感受可以概括为一个公式:鼓舞+忧患=信心+动力。(网友罗天梁)总书记"七一"讲话强调"四  相似文献   
89.
江启和 《前进论坛》2011,(10):33-33
1991年,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在农工党党员张梅生同志的案头发现一本装帧精美的杂志,信手拈来,翻看起来。我立刻被杂志庄重而不失简约、清新又兼华丽的风格所折服。  相似文献   
90.
上个世纪60年代,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大多数人记忆里无法抹去的符号。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升华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