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0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各界》2012,(4)
刘禹锡(772—842),宇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相似文献   
22.
秦朝:监察制度秦王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政府随时任免,郡守县令则对君主完全负责。秦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史。他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  相似文献   
23.
从历史上看,巡视制度发轫于西汉,成熟于唐、明。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13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共13个刺史。刺史的工作方法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唐代中央下去巡视的官员,由监察部门的监察御史担任。唐高宗时担任过这一职务的韦思谦很有体会地说:"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  相似文献   
24.
王鸿儒 《中国人大》2009,(21):50-50
近期,重庆掀起的“打黑风暴”渐近尾声,其中50多名贪官的落马也向我们显示了我国监察制度在这次风暴中的巨大威力。  相似文献   
25.
李晓巧 《廉政瞭望》2023,(22):67-67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六月,李煦从曹寅手上接任苏州织造,此后30年他一直担任此职,任上亏空很大,却获准多次兼任两淮巡盐御史。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七月,李煦写奏折给康熙皇帝:“今年十月十三日,臣满一年之差,轮该曹寅接任。臣今冒死叩求,伏望万岁特赐矜全,允臣煦代管盐差一年。”奏折中所称“盐差”指的是两淮巡盐御史一职,两淮盐税是清代重要税收来源,康熙年间占当时全国盐课税收的52%,主管两淮盐务的巡盐御史都是皇帝最信任之人。康熙皇帝南巡,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负责迎驾事宜,开销巨大,苏州织造李煦任上接驾四次,账目亏空50多万两白银,江宁织造曹寅的亏空也很大,二人向康熙皇帝请求轮流兼职两淮盐务,以盐课之外的利润补贴亏空,康熙皇帝同意二人轮流管理两淮盐务共十年。  相似文献   
26.
王戡 《政府法制》2014,(25):48-49
古代御史制度高度依附于中央权力,或者说皇帝的权力。但无论哪个朝代,那些来自监察院,被称为御史,或者在戏剧里被称为八府巡按的监察官员,都很难真正解决贪腐问题。历史学家吴晗曾说,“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此话固然不假,但是五千年的贪污史也是五千年的反贪史,中国人还是发明了许多反腐惩贪的制度,监察御史制度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7.
中国的法律监督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御史制度,开始的御史只是记录历史的官员,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都有御史。国君置御史,见《史记·滑稽列传》:“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大夫置御史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相似文献   
28.
唐进 《中国行政管理》2014,(10):121-122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构从初创设立到发展完备,历史悠久,垂2000余年。在朝代兴替中,几经演变,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制度规范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当时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一、西周至秦汉:地方监察机构的初创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同时为了维持其盟主地位和国家统一,建立了“巡狩”制度。天子每五年要出巡一次,目的是对诸侯的行为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29.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李畬新任监察御史,掌管宫廷百官考察.  相似文献   
30.
拜谒朱裴墓     
王沛郁  孙峰 《先锋队》2014,(10):29-29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们来到朱裴的故里——闻喜县畖底镇宽峪村。在村西南不远的一座岭上,安葬着这位清初名宦。 沿着窄窄的羊肠小道,我们一路踟蹰前行。不时能看到路边一块块的条石,上面刻着方方正正的文字,显然是从朱裴墓上搬来的碑碣,被裁成条状,做成了路沿石。不到15分钟,我们便来到朱裴的墓前。只见三面土岭,环抱着朱裴高高的墓丘,两块2米多高的墓碑,已经横倒在墓丘之上,淹没在杂草荆棘之中。走到石碑之上,细细端详,只见一块墓碑上写着朱裴历任的官职,一块墓碑记载着朱裴的生平事迹。墓葬周围曾有的石马、石羊、石人等,早已被其族人拉走,独留一座孤零零的墓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