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71篇
中国共产党   97篇
中国政治   148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7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王学进 《工友》2012,(8):5-5
今年5月1日,青岛政府启动了耗资40亿元的“增绿行动”,要将这海滨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对此,潘琦姑娘与众多市民一起大骂政府,但通过实地调查,她的怒火消了,觉得骂解决不了问题,于是走上了理性的维权之路,拨打市长热线,向各政府部门表达自己的意见。(4月18日《中国青年报》)即便在一次次拨打各部门的电话时被当做皮球踢来踢去,也不生气,完了还不忘说声“好的,谢谢。”其理性的维权方式受到了市民的称赞。  相似文献   
182.
孙国际 《党课》2011,(20):74-75
这是一个已成为故事的事。在经历了长久的风雨洗礼,甚至是无数次地震袭击之后,这座默默矗立的旅游城市中唯有市政大厅的建筑依然显示着它那长久的风光巍然耸立,甚至连条细微的裂纹都难觅踪影。后来,有人鉴于该地多地震,觉得有必要对该楼进行一下维修。可要动用市政经费,  相似文献   
183.
德性与契约:欧阳修与霍布斯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琼  宋玉波 《求索》2012,(4):198-200
欧阳修《易童子问》所表达的以德性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以其自然哲学为基础,他以德性为依据将社会成员分为三个层次,认为有德性者是社会命运的维系者。相比之下,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了以契约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对于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政治理论与实践影响深远。论文最后指出,对于理想的社会构建而言,单是德性或契约都是不充足的。  相似文献   
184.
时间、环境、主体构成了善治的动力性因素,而观念变革、过渡策略、统筹兼顾则是对善治动力性要素的理性回应。然而,这种回应的暂时性决定了善治的实现需要在事实和规范之间通约的基础上寻求德性化,在处理好国家理性和公民理性关系的基础上避免善治悖反,在遵循辩证法基础上使善治制度建构和演进既要结合又要适当分离。唯此,善治中国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5.
“以德入法”在立法层面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试图通过司法实现“以法固德”却是给本就境遇不好的司法套上额外的枷锁.“彭宇案”“泸州遗赠案”“教授换妻案”等的判决给社会传递出明显的信号,但却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律的功能是止人为恶而不是劝人向善的,在于法律中的“人”只能是“普通人”,在于道德的提升本质上是靠制度而不是宣传与说教.当然,司法裁判也有“教育”功能:一个良善公正的判决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但这种“给力”判决的作出需要秉持四项原则,即个案化原则、法律发现的“合道德性”原则、程序原则及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及预防恣意原则.  相似文献   
186.
陈融 《政法论丛》2012,(3):112-116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允诺就是允诺人为自己设定的法律,守约是一个人在自然法下的道德义务。道德行为的目的决定行为的实质或定义,并进而决定此行为的义务范围。而道德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当事人试图践行的两种德性:慷慨的德性或交换正义的德性。托马斯·阿奎那实现了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承继和超越,二者共同为民法法系“原因理论”提供哲理基础,并弥补了近现代及当代合同法理论在对合同效力解释力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7.
德性重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德性重建应以生态为本的德性建设为指导思想,重点关注"尊重"与"关爱"两个基本德目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8.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性是一种普世追求的价值理想。本文通过对中外哲学伦理思想史中关于德性概念及其内涵的梳理,对德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生命视角整合提出了德性的基本概念,即德性是指人的以道德为核心具有卓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并把德性的内涵归纳为真、善、美的统合。  相似文献   
189.
21世纪。随着组织的发展及组织成员水平的提升,组织和公众对领导力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目标任务,又对领导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党建党执政的实践证明.领导力诸要素中最核心的是领导者的道德品格力量.所谓“德者,才之帅也”。而在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力量中,最基本的就是诚心、爱心、耐心、恒心,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修炼“四心”,优化德性。不断提升领导力。  相似文献   
190.
科学与德性,作为让人景仰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然而,活动论的视阈将科学与德性置于人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以幸福为契机,通过彼此间的互动,科学与德性实现了逻辑上的应然契合。这种契合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科学与德性的二元分立,还实现了使科学活动主体"好"并使其活动完成的"好"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