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71篇
中国共产党   97篇
中国政治   148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7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很重视道德意志问题,只不过,采取了与西方不同的概念范畴和表达方式,主要不是放在因果关系中去理解,而是从决心和志向的角度去诠释,强调道德意志的实践意义,即在道德选择和行为实践中人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持的能力,重视道德意志对于个体道德的生成和道德理想人格的完善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道德意志的内涵与特征,揭示了其地位和作用,探讨了道德意志的修养与培育及意志自由问题,试图为了解传统儒家的道德意志学说提供借鉴,为构建现代道德意志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3.
德性政府及其治理——政治与道德之间的领导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政府管理模式将走向何处,是很多学者和政府行政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出发,完善和改造现行的官僚制政府,建设与时俱进、更加符合人性的德性政府是当今时代的诉求,在此基础上简单探讨了德性政府及其治理方式,并深入分析了德性政府下的行政领导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224.
官德,是为官者的品行和德性修养以及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对政治的核心要求是“政者,正也”,官吏的理想形象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古人就说,“德者政之始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  相似文献   
225.
幸福问题是值得法学界重视的问题。在人类观念史上,幸福存在着德性与感性的二元张力,但在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里,这种张力逐渐消失,幸福往往被等同为物质财富或形式上的权利的多少,这进而容易导致权利的异化以及从财富的绝对数量等单一维度评价法律制度的弊端。要正确评价法律制度在促进幸福实现中的作用,有必要探讨幸福指数这更客观、更丰富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26.
德性涵养由"德性"和"涵养"两个概念互动形成:"德性"可以通过"品质"和"德行"进行诠释,"品质"和"德行"是"德性"一体两面;"涵养"兼具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涵盖着"修养"之意,为此,"德性涵养"可以诠释为"德性"和"德性的现实化",即它既是"德性",也是"德性"的践行和现实化。德性涵养的实质是"得",即获得"德",它是德性涵养的最终形态,也是德育事业的追求。  相似文献   
227.
段元秀 《理论月刊》2014,(5):149-152
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教育既是政治教育,也是德性教育,在他看来,公民教育的精髓是德性教育。他的公民教育思想以城邦政治以及公民与城邦的有机联系为背景,系统阐述了公民教育的作用:维护城邦统一、公民团结及政体稳固;公民教育的精髓——德性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的具体内容与阶段性的实施方案。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教育思想对我国如何实施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28.
进入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得到阐释和发扬,这是人类解放的一个里程碑。然而作为主体的人拥有了自由,同时也就放逐了权威和神圣,这一根本原因造就了现代社会的特质--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意味着社会进步,一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困境。“人之德性的丧失”、“政治与法之正当性的丧失”、“人类之超越性的丧失”成为三大现代问题。现代性的一切问题最终要依靠某种特殊类型的法治来解决。对于这种未来的法治,中国哲学与法哲学必将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29.
黄晓利  赵微 《世纪桥》2008,(2):71-71,75
儒学在探索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时,运用了独特的德性视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儒家德性经济思想,具体表现为四个特征:富民重农的生产观为社会经济发展之根本、诚实守信的交换观为经济行为之准则、均无贫的分配观为社会发展之主题、崇尚勤俭的消费观为民族美德之要义,这些都对当今中国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30.
儒家知论是一种广义认识论,德性化是儒家知论的目的,超越化则是其知论德性化得以实现的依据。儒家将知、德两种意识现象统一于人的精神生命和宇宙的精神生命整体,或侧重认知能力走心即性即天的内向超越路径,或侧重认知对象走格物致知的外向超越路径,形成一种从终极存在意义上把生命、道德、认知统一起来的本体认识论。儒家通过超越化实现了知论德性化,但它同时面临着如何解决超越之知与现实之知的关系问题,宋明新儒学用德性之知统摄闻见之知,现代新儒学提出智的直觉与良知坎陷的两种超越之知,对象化认识论的独立地位仍然没有得到肯定,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寻求知、德的对立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儒家知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