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71篇
中国共产党   97篇
中国政治   147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7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傅海燕 《理论学刊》2012,(11):81-83
迈蒙尼德在《迷途指津》等书中提出了理性和信仰结合的幸福论。迈蒙尼德的幸福论有两个思想来源:一是受《圣经》的影响,二是受古希腊理性思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道德关涉到人际间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被划分为内在的(即品德、德性)和外在的(即规则、原则)两类。现代社会得到普遍认可的道德,体现为三个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即不伤害、公正与仁爱。尽管如此,这三项规范能否真的得到贯彻落实,还要取决于人的自由选择这一终极基点。在以陌生人为主体的公共生活领域,当然应践行外在的道德规范与原则;但在以熟人为主体的私人生活领域,就不能只讲原则与规范,而必须更多地诉诸内在的道德品德和丰富细腻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63.
64.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汲取古典时代的德性精髓,吸收启蒙时代的权利精华,通过对资本主义片面的个体权利的辩证否定,达到对全面的个体权利——社会利益导向的个体权利的重新肯定,为人类完善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立足资产阶级权利正义谋求人类德性正义的基本立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5.
在尼采的视角主义和福柯的主体解释学等欧陆哲学的影响下,历史认识论结合观念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历史语境,考察了科学客观性的概念的历史建构过程,加深了人们对科学实践的复杂性的认识,并为科学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66.
德性与德行是个人道德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在复杂的社会人伦关系中,要进行个体道德行为模式的选择,并取得一定程度的道德效果,厘清德性与德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德行与德性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内在与外在、静态与动态、相容与相离之关系的阐释,实现对其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对社会个体的道德自律、对社会整体的道德养成以及对社会公民的道德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7.
在希腊时代各种冲突的德性观念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始终据于中心地位。然而,自启蒙运动以来,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被摒弃,德性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现代德性论。而麦金太尔的德性论亦是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复归和充实。本文旨在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和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的分析,厘定德性的概念,对西方德性伦理进行有益的梳理。  相似文献   
68.
金黄斌 《思想战线》2015,41(3):74-76
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泥鳅村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具有强烈母系社会运行的制度痕迹,遵循着摩梭人的民族习俗和文化禁忌,以感情为基础,是一种德性伦理引导下的婚俗制度与社会运行,属于相对人性化的家庭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69.
周丽艳 《人民论坛》2011,(8):212-213
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重视人的精神性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对当代德性伦理的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她呼吁伦理学回归启蒙以前对个人道德品行塑造的强调。其道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善"是对自我之外的真实的认识,是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对善的追求能在德性塑造、个人内在幸福感的培养中起到积极与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老百姓”一词是富于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它在法学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流行是一个值得法学理论界深思的现象。“老百姓”话语从本质上来说完全不同于基于现代法治理论的公民概念。它具有集体性、对立性和道德话语的本质,是中国传统皇权社会的德性政治的体现。对待“老百姓”话语应当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认真分析其得以广泛流行的原因,为中国民众思想和行为方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做出适于中国的政策反思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