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40篇
工人农民   17篇
世界政治   3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218篇
中国共产党   366篇
中国政治   733篇
政治理论   170篇
综合类   25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82.
阎立峰 《人民论坛》2022,(3):116-118
传统的电视节目对于“出圈”的追求,说明我们迎来了一个综艺晚会的数字美学时代。数字美学时代的综艺晚会,消解掉央视所开创的经典晚会模式最基本的东西——在场,却蕴含“手机一代”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数字一代”的文化自信与符号消费习惯。然而“元宇宙”之“数字人生”仍然是人生,身处3D环境中的游戏主体仍然是主体。数字时代的综艺节目创作,要实现数字技术与不朽的美学精神的结合,需要改变短视频式的走红思路,从诉诸感官,到贴近心灵。  相似文献   
83.
实用艺术作品的“双层独创性”标准被中国法院广泛采纳,其核心意义在于限制它受外观设计专利的重叠保护。区别对待实用艺术作品与美术作品是《著作权法》发展中的历史遗迹,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德国学者创立并经法院所认可的“双层独创性”理论乃是歧视实用艺术作品的主要规则,额外附加“艺术价值”或“艺术质量”要件的本质也属于“双层独创性”标准。始自工艺美术运动直至当代设计美学理论均揭示了设计具有艺术属性;消除歧视性对待的努力滥觞于法国“艺术统一性”理论,经德国“生日火车”案及欧盟Cofemel案,确立了实用艺术作品与其他作品具有相同独创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84.
85.
叶隽 《北京观察》2020,(5):72-73
关于"恶"的问题,其实始终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回避的中心议题之一。当初"丑学"的标举,曾经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不是本身有如何发明而是求异思维的功用。就美学的视角来看,仿佛只有审美才是正道,但这毕竟是一种标准的产物。譬如唐代以肥为美,至今自然标准逆置了,肥胖恐怕都要归入到丑类中去的。恶与善的关系,恐怕也同样没有那么绝对。  相似文献   
86.
西方现代艺术美学思想在上世纪初随着西方造型艺术的传入而涌入中国国门,一直以来西方艺术史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形成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开启了近百年的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语言的民族化转换历程。本文从传统审美哲学的引入、地域文化的渗透和语言技法的中国化三个方面,来论述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语言民族化转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7.
近日,辽源市龙山区人大常委会组织辖区人大代表及机关干部来到东丰监狱接受警示教育。人大代表先后参观了亲情会见室、服刑人员生产改造车间、监舍等场所,了解了犯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之后,人大代表与服刑人员进行了座谈,听取了监狱领  相似文献   
8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逾百年之际,有必要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现象和问题.“会通说”是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之谜”的主要解答模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从内在机理上看,“会通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谜是不彻底的,文化客体间的“会通”只是基础,文化主体的“接受”才是关键.从文化观角度看,立足于狭义文化观立场的“会通说”,并不能完整系统地反映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从广义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可见,由文化的“会通”进到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矛盾运动展开的两个基本环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逻辑的主客体辩证法.“主体接受论”是对“会通说”的合理继承和深化,它更全面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89.
张蕾 《山西青年》2022,(11):68-70
现代音乐美学是对音乐美的本质性追求,包含了不同音乐逻辑和音乐形态,对音乐表演艺术有着深刻的启示。本文通过分析音乐美学和音乐表演的内涵和关系,分析了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对促进我国音乐艺术行业稳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0.
音乐的误读     
有100个观众就有100个哈姆雷特。从此角度说,每一个个体审视一部作品的过程,也是一次误读的过程。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哲学主张,认为误读作为阐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文论流派产物,否定了终极意义的存在,颠覆了传统正/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鼓励多义阐释。误读在音乐、音乐美学研究过程中常被提及。将偶然的误读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明晰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