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10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649篇
工人农民   61篇
世界政治   82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28篇
法律   599篇
中国共产党   3849篇
中国政治   2519篇
政治理论   690篇
综合类   100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867篇
  2013年   780篇
  2012年   971篇
  2011年   1132篇
  2010年   1156篇
  2009年   2272篇
  2008年   795篇
  2007年   522篇
  2006年   425篇
  2005年   342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权力概念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硬权力、软权力和某种程度上两者相结合的"巧实力"。权力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国际格局和世界力量对比的深刻变革,而"锐实力"更是某些西方国家基于对自身实力相对下降及权力转移的深刻担忧而创造出的带有明显价值判断色彩的西方中心主义词语。西方国家试图延缓中国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创造了"语境陷阱"。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积极主动掌握话语权,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的"睿实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破除"锐实力"的负面影响,加快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历史观视阈下考量,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过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形成了"利用改造自然思想"、"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系列一脉相承、创新发展的思想成果。中国共产党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程中的系列思想成果,呈现出结合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历史逻辑,体现着我们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理解把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的历史性跃升,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开展民生合作和国际公益活动,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要服务好社会组织"走出去",必须进一步提升中国外交的统筹协调能力。通过政府对社会组织相关活动的政治引领、在多边外交中与社会组织的立体配合、加强对社会组织海外活动的本地支撑等,社会组织的国际活动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  相似文献   
15.
何伟志 《奋斗》2020,(4):26-27
1950年2月,访问苏联归来的毛泽东同志开始了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东北之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首次到外地视察,也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唯一一次到黑龙江省(1954年8月原松江省与原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视察。2月27日晚,毛泽东同志为原中共松江省委题写“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为中共哈尔滨市委题写“发展生产”,为哈尔滨市正在举行的第二届团代会题写“学习马列主义”。五幅题词把毛泽东同志在哈尔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定格在几张宣纸上,也把开国领袖对黑土地的深情厚望留在黑龙江省干部群众心里。这五幅题词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最为深刻关切的几个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东方 《湘潮》2021,(2):22-25
香山,一个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不能忽略的革命纪念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这里运筹帷幄,从军事、理论、经济、制度等方面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军事上,指挥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理论上,构建了建立新中国的理论基础;经济上,稳定物价使人民币在解放区站稳了脚跟;制度上,通过了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及其他法规。  相似文献   
17.
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革命形势变化,不断总结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经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着关于新中国的构想。1947年6月之后,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毛泽东关于新中国的认识和构想更加清晰和完善。自1947年10月10日提出"民主联合政府"口号至1948年4月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雏形,毛泽东关于新中国的构想逐步形成,并根据形势作出相应调整;自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建立新中国的"五一口号"至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关于新中国的构想逐步成熟,对国家基本制度作出进一步设计;自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结束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关于新中国的构想逐步定型并基本实现。毛泽东关于新中国的构想和设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经验总结,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道德建设均是循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脚步向前推进的。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五代领导集体在道德建设中所做的理论指导、政策指引和实践导向,总结主要成就与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多维度、多主体、多领域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制度作为国家对生产关系的一项极重要的安排,是各个制度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这项改革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其中的主要的问题有"三权分置"改革、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规模经营与小农户发展关系的维护、耕地保护制度的强化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完善等。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精准掌握此项改革所面临的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抓住改革的重点和主线,注重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教育观是我们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建国初期,我们把教育同时看作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具。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错误地估计了教育界的形势,将教育简单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导致我国教育在1966年陷入了十年特殊时期的混乱。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教育观发生了一系列重要而深刻的变革。教育,先是从阶级斗争的工具转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接着又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而重视培养全面完整的人的素质;然后又完成了从提高劳动者素质以促进经济发展,到提升整个民族素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飞跃;进而提出全人类通过教育共创美好未来。这一系列的教育观变革,反映了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宏观教育观向具体政策措施的转化工作,引导和促进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教育创新实践,改革再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