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07篇
中国政治   86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新文化运动提出的两大基本口号是什么? 答:民主和科学。 3.拉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答:"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162.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功底的政治家和诗人,毛泽东结识了不少文化人,或与他们有文字之交,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世间留下不少佳话。毛泽东和胡适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五四运动前后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转而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3.
《世纪行》2011,(4):42-43
"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长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这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缅怀赵世炎的诗篇。"施英"是赵世炎当年用过的化名。赵世炎,1901年出生在四川省(今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期间正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受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的影响,投入新文化运动中,并结识了李大钊等人。  相似文献   
164.
张耀杰的《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路线图》前后写作了10多年,称得上是呕心沥血的学术著作,其中的大部分篇章曾经与我反复交流过,所以我愿意借此机会谈一谈对于由《新青年》杂志开启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些看法,算是为这本书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5.
散木 《党史博览》2006,(7):30-32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此团体亦即后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共一大的发起组)的前身,其中的主要成员大多是在上海从事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浙江籍知识分子,而在中共成立前后,他们中间产生了急遽的思想分化和组织分化。活跃于上海的浙江先进知识分子悉数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绝非偶然。上海为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为交通枢纽、经济和文化中心,无产阶级的人数和集中程度为中国乃至东亚之首。虽说当时的中央政府在北京,五四运动也发生在北京,其政治辐射作用不容置疑,但以其容…  相似文献   
166.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 ;是一次重新寻找民族自强道路的爱国运动 ;是一次呼唤“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 ;是一次高举民主、科学这两面大旗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一次力图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与世界潮流接轨 ,实现“人”的近代化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7.
宋志明 《人民论坛》2012,(22):70-71
形成现代新儒学思潮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学确实有实行现代转换的可能性,能够成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现代新儒学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的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方向之一,以融会中西学术思想为基本特征,以发展人类精神文明为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68.
毛泽东在上世纪40年代曾明确指出.陈独秀不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还是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那个时期的总司令:  相似文献   
169.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20世纪,随着现实社会的变革和各种思潮的涌动,审美理想与形态表现也反映出不同于以往的精神和创作追求。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塑造了内向、稳定而封闭的社会特性,但在外来力量的冲击下不得不经历着政治、经济和文  相似文献   
170.
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张申府(1893-1986),原名张崧年,河北献县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升入本科,先学哲学后学数学,并留校任教。同年,张申府开始给《新青年》写稿,受到陈独秀的注意。1918年下半年,张申府出任《新青年》编委,撰写了一系列介绍新思想、新科学的文章,并逐渐与陈独秀相知相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