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67篇
工人农民   56篇
世界政治   6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1篇
法律   137篇
中国共产党   1542篇
中国政治   1142篇
政治理论   601篇
综合类   770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557篇
  2022年   547篇
  2021年   811篇
  2020年   987篇
  2019年   709篇
  2018年   342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31.
从社会治理形态演变历程来看,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嵌入性"特征。社会政策嵌入社会治理从"单一性嵌入"到"整体性嵌入",实现了嵌入的工具理性选择。社会治理嵌入社会政策从"双向性嵌入"到"多重性嵌入",体现了嵌入的价值理性判断。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实现了政治嵌入,但社会嵌入和经济嵌入尚不充分,社会政策的工具理性滞后制约了社会治理的可操作性。因此,要实现"整体性嵌入"和"多重性嵌入"就必须遵循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的"嵌入性"逻辑。  相似文献   
932.
933.
《观察与思考》杂志是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协办的政治理论类学术月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常设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政治观察、公共治理、党史党建、浙江萌发与实践等栏目。2020年本刊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重大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点、热点、难点为主要内容,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934.
公丕祥 《群众》2021,(1):25-27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精辟地提炼概括为“十一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强调“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35.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这一重要原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完善。提出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提出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是从党建立自己领导的军队和政权为开端的。  相似文献   
936.
郇雷 《理论学刊》2020,(5):5-13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一个包括思想渊源、内在逻辑和实践指引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性理论。该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立论依据,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实现话语创新和理论升华。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呈现出新内涵:一是重新回到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性质的经典命题,将人民利益与党的初心使命有机融合,重申并提升先进政党的政治立场;二是坚持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这种转化背后"现实的人"的利益出发,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动性,确认人民为新时代发展实践的主体和改革实践的动力;三是遵循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认识,将共享发展理念融入到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发展利益的施政战略之中;四是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到"由人民群众检验",创新社会发展的人民评价标准,强化人民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引价值,对于保障党的长期执政、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难题以及实现民族复兴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7.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的辉煌业绩显示了创造奇迹的巨大能量,党史学习教育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这个时代追问有着历史源头,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说到底是一个探寻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本质的底蕴问题.百年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十个方面的出色表现形成了"能了什么"的事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时间和意义空间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各种革命精神不管反映什么样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实践场景,都具有超越时间、地点和情况的永恒价值.革命精神基本因子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具有决定意义.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革命精神提供了党员、干部言行举止的规范,形成了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彰显了强大的凝聚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对于新时代续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卷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38.
朱豪媛  董德兵 《群众》2021,(1):61-62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的初心使命,围绕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基础上,鲜明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因此,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39.
一、《延边党校学报》是中共延边州委主管,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延边州行政学院主办的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及地方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双月刊,竭诚欢迎各界作者赐稿。二、文稿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反映各学科前沿理论动态和社会实践研究成果,突出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三、学科范围涵盖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民族学、党的建设等基本学科及相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940.
传播是两个独立系统间通过一定媒介,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意识形态传播就是指围绕意识形态内容,以达到提升意识形态认同度之目标而进行的传播活动。从现实而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其认同度提升存在双向互构的关系,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呼应传播的诉求,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促进认同度的提升。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可以通过保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受众利益,实现"传得进";通过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体系,实现"传得开";通过融合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媒介方式,实现"传得好";通过建设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人才队伍,实现"传得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