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3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赵立新 《思想战线》2003,29(4):131-134
二次大战前,日本家制度的形成中,户籍法起了重大作用。明治政府为达到全面控制人民的目的,在维新之初,就对户籍管理特别重视,从明治四年的户籍法到十九年的户籍法,始终在修改和完善,而户籍法的实行不仅为明治维新各项改革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近代日本家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62.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国人从思想上认识到差距,仅仅使部分有识之士承认了洋人的船坚炮利。于是,这些有识之士开始“师夷之长技”以强国强兵,在这基础之上,洋务运动开始了。洋务运动开始的这个时期大约正是日本发生巨变的明治维新时代。这就是说,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并不比日本晚。但为什么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呢?  相似文献   
63.
王龙 《传承》2008,(17):24-27
他们,同样于19世纪中后期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但由于历史表演的空间巨大差异,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维新却效果迥异,一个是改革不但没能有效扭转每况愈下的王朝,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不保;一个是改革获得巨大成功,国家从此踏入了近代化的行列。种种的相同,却产生了最后的不同,他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他们,就是光绪皇帝与明治天皇。  相似文献   
64.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进 《理论月刊》2004,(6):61-62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本文略谈一二,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5.
李月 《中国人大》2010,(1):48-49
1905年9月,清政府仿照当年日本"明治维新"前向西方派出五大臣考察的形式,正式派端方、载泽等五大臣赴欧美考察政治。就在五大臣准备出发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相似文献   
66.
67.
读书时间     
《侨园》2014,(7):7-7
推介词:对于120年前的中国人而言,甲午年无疑是灾难之年、耻辱之年。但是,这场灾难究竟因何而起、国人又该从何处雪耻。却是百年前乃至现在都值得深思的大问题。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的惨败正好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至理名言。本书以洋务运动及明治维新为切入口,用比较的方法透析甲午前后的中日恩怨纠葛,以大格局的眼光,在历史的长镜头中,聚焦当年的这场中日国运之战。  相似文献   
68.
中日两国的法制传统和法制发展轨迹十分相似,古代都属于中华法系。后来都在受到外国不平等的对待的条件下走向了变法图强的道路,目光都投向了西方,移植了大量的西方法律制度。不同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变法整体上是成功的。我国清末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新中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我国的现代法制体系,但是由于起步晚,我国的现代法制还没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邻国的日本则建立起了世界上别树一帜的法律体系。其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9.
在近代日本和中国均面临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状况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戌维新却遭到失败,未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是何原因导致日中两国迥然不同的维新结局?这是因为日中维新运动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两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维新派力量的强弱有别;两国内部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70.
日本经济结构从1987年起将发生重大变革:由现存的以出口为主导的结构向以内需主导的结构转变。现存的经济结构是明治维新以来经过长期积累与演变形成的,也是缺乏资源的日本由工业化走上发达国家道路的历史产物。要变革这种结构,非短期内所能实现,至少要花费10—15年的岁月。这不仅会引起日本内部的变化,也将对亚洲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