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篇
  免费   20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464篇
中国共产党   54篇
中国政治   124篇
政治理论   30篇
综合类   1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张万春  侯哲 《法制与社会》2011,(22):102-103,107
CISG中的风险移转问题是个老话题。然而,其中"风险"的概念,不少人却存在错误理解。在探讨"风险"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讨论并归纳了CISG下风险移转的规律,并且探讨了根本违约与风险移转的关系:一般无关,例外有关联。  相似文献   
742.
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法系的特有制度,如今我国《合同法》也借鉴了预期违约制度,同时还规定了不安抗辩制度,这是合同法立法上一次有益的尝试。然而,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制度毕竟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二者在实践上与理论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743.
效率违约:从生活规则到精神理念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率违约是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和重要理论,并在不断地扩大和超越其适用的法域与法系。但我国的相关研究却存在诸多不足。事实上,效率违约源于对引诱违约侵权责任的反叛,而普通法是效率违约获得正当性的制度依赖。效率违约是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价值取向的,在精神理念层面表现出外溢、超越与普适化的趋势。正因如此,效率违约已非仅仅具有合同法上的意义,而逐渐演化成了一套具有"规则-原则-精神"复合元素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44.
本文在评析我国合同法有关预期违约制度相关条款的基础上,进而对我国合同法有关预期违约制度的规定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745.
熊玲 《法制与社会》2011,(24):18-19
违约也是一种权利是基于美国经济分析学派的“效率违约”理论提出的;但“效率违约”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与矛盾之处;违约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片面强调效率而不顾公平正义,不具有权利的性质,违约并不是一种权利。  相似文献   
746.
龚小夏 《南风窗》2011,(17):83-85
在历史上许多次大革命中,人民抗拒政府无度的税收与开支是大规模社会与政治动荡的导火索。而在美国最近的事件中,人民的反抗是通过和平与民主的方式来实现的。离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还有两天时间,7月31日晚间8点40分,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电视镜头前向公众作了一个简短的声明。他宣布说,白宫已经与国会两院的两党领袖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揽子协议,议案将立即交付国会进行表决。  相似文献   
747.
如何发展和为什么发展两种角度相结合在这个现代化路径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被定义为经济增长,发展的重要表征是物质上更加富裕,体制上更加现代,生产上更有效率。这种以近代理性  相似文献   
748.
责任竞合是法律上竞合的一种类型,它是因同一行为而产生的两种责任。实践中违约与侵权责任竞合多有发生,我国新合同法第一次予以确认了该项制度,本文运用最新的法律规定,全方位对之作一深入探讨如责任竞合的概念、特征、违约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构成要件,违约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救济以及实践中如何行使请求权,等等。愿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749.
我国传统的合同立法对违约责任的规范,一直着眼于实际违约责任,但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展开,实践中常出现合同在履行期到来前,一方就有了明示或默示的毁约表示,另一方因此可能受到的损失又没有明确的法律救济措施。新合同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预期违约责任,这一立法的突破不仅完善了我国的违约责任制度,而且必将为当事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750.
谢鸿飞 《人民检察》2022,(19):53-57
<正>2022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以民事生效裁判监督为主题,发布第三十八批指导性案例,其中检察指导性案例第156号郑某安与某物业发展公司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再审检察建议案(以下简称“检例第156号”)虽为常见的“一物二卖”案,但涉及违约损害赔偿中的期待利益、违约时的惩罚性赔偿和法院对损害赔偿数额的酌定权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