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张俊 《人民司法》2020,(3):22-22
梁实秋说过:“但凡是好吃的东西,都是有个季节的。”春夏秋冬,有各自的专属美味,漫漫冬季,来一锅暖乎乎的炖菜,美味绝伦。家乡地处长江北岸,萧瑟湿冷的冬天骤然降临,阴沉寂落的天色夹着薄雾,温吞的太阳下寒风吹得手脸生疼,枯黄看得人索然无光。万物渐渐静寂,正适宜温热身心。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人.都在挽扶着时间赶路。关于人的变老,著名学者梁实秋有几句很促狭的妙语。他说年轻女子像吹弹得破的葡萄,老了,便成了葡萄干。他还说“女人老了,该鼓的不鼓.不该鼓的都鼓起来了;男人老了,该流的不流。不该流的都流出来了”。几句戏语,乍听之下,令人捧腹,仔细一想.却又不得不认可。  相似文献   
13.
江南尘 《学理论》2009,(3):82-82
人们说起北方冬季,总会想起朔风凛冽,严寒逼人,滴水成冰,哈气成霜,冰封雪裹,寒凝大地,北风如剑,雪片似刀,一片肃杀,严酷。梁实秋在《北平的冬天》开头就写道:“说起冬天,不寒而栗”,因而发出“可怕的冬天”感叹。其实,他没有到过真正的北方,没有亲身感受真正的北方冬天。  相似文献   
14.
节制的智慧     
一天,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甜熏鱼端上来了,梁先生没有动筷子,他说他的血糖高,不能吃太甜的东西;冰糖肘子端上来,梁实秋也没有吃一口,他说,这道菜里面加了冰糖,他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八宝饭端上来了,朋友们都猜他一定不会吃,就没有放到他面前,没想到梁先生居然急不可耐地说:“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淀粉呢!”“我当然知道,就是因为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吃前面的菜时我才特别节制。”梁先生笑着说,“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能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z/,所以必须计划着吃含糖的东西,把最大的‘余额’留给最爱的食物……”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股被遮蔽于主流之外的古典主义,一度被学界有意无意地低视、排斥而迟迟未能得到人们的深层阐发与主导性的梳理而长期处于低沉、尘蔽、缺失的边缘化境遇遭际的现代命运,甚为遗憾.实质上,古典主义无论是作为一股文艺思潮抑或是一种审美理想,它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中始终占有至为重要的一席之地.由此看来,“古典主义在中国”此一被历史时代所低视的现代命题之内在意脉,显然亟待当下学界展开多元视阈维度的综观、廓清、勾勒及更高视点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热闹的新年,在爆竹声的伴随下来到人间,各种过年习俗让人意犹未尽。而大师们的过年习俗,则更让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老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对北京的过年习俗记忆犹新。在老舍印象中,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他在《北京的春节》中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要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  相似文献   
17.
在原国立青岛大学所在的小鱼山、八关山附近,沿着那些依山势起伏弯曲的马路信步而行,入目尽是数不清的老房子、参天大树和脚下已被磨得分外光滑的石阶,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8.
骂人与道歉     
快乐大叔 《党课》2007,(12):96-97
人总免不了得罪人,所以要是害怕得罪人,就别想着骂人。不过,多数的骂往往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境,所谓愤之所致,不得不骂了。梁实秋在其《骂人的艺术》一文中说:“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田彬 《时代风采》2007,(6):47-47
闲时许多时间用来读书,印象最深的还是前段读过的余光中先生的《左手的掌纹》。在当代作家中,像余光中这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又卓有成就的作家并不多见,无怪连散文巨擘梁实秋先生对此都十分推崇,称之为“一时无两”。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硬译、欧化文及重译三方面分析了鲁迅、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并指出论战白热化的根源在于二人对翻译的目的及功用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