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72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近日,有专家在人民网发文建议废除贪官死刑,理由是因为国外有“政治犯不引渡”和“死刑犯不引渡”的条款。为了把逃到国外的贪官引渡回国,所以我们必须废除贪官死刑,  相似文献   
72.
人权保障的进步——法律对死刑犯应享有的人格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刑罚,它剥夺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权,是所有刑种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我国刑法第48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除却被剥夺的生命权外,死刑犯被剥夺的还有政治权利,同时还可能附加财产刑。但是在罪犯被执行死刑前,他仍然是鲜活的自然人个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罪犯哪些权利被剥夺,未被依法剥夺、限制的那些权利仍然应当依法予以保障,即使是死刑犯,作为一个公民,他的某些民事权利并没有当然被禁止,因为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来强制和明示。笔者在本文中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3.
死刑作为惩治犯罪、保护社会的最严厉刑罚方法,确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但因其不可逆转性,我们不得不对此持慎之又慎的态度.笔者认为,必须对照即将加入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修改、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赋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尤其是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申请对其人身进行刑讯伤情检查、鉴定权和在法庭上展示刑讯伤情权、全面而有效的辩护权(尤其是阅卷权)、会见亲属请求权和体面受刑权等必要的权利,以权利制约权力,增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针对国家控诉权力的对抗性,避免权利与权力对决中的不对称性.加强对可能判处死刑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力度,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  相似文献   
74.
近几年的岁末年初,重庆市江津区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程兵和他的战友们总会驱车几百公里,翻越崎岖泥泞的盘山公路,来到贵州省桐梓县大娄山深处一个名叫高台村的地方,看望翁明惠老人和她的三个外孙,为老人和小孩送去生活费,以及米面油、棉衣、书籍等生活和学习用品等。  相似文献   
75.
在目前仍然保留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死刑的适用与执行无不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第一,适用条件越来越严格,程序越来越繁琐;第二,从审判到执行的时间越来越长,死刑适用的成本不断增大;第三,对死刑犯实行集中关押、单独监禁和严厉管制。这些做法对于保障死刑犯行使辩护和救济权利,保证死刑适用的程序公正和实体正确,防止可能发生的死刑错判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这些做法也使得死刑犯受到了监禁与处死的双重重罚,对死刑制度的未来走向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中国律师》2010,(10):74-74
为最大限度地保障死刑犯的权益和确保死刑案件的审判质量.一审被判死刑的被告人上诉后,在二审开庭后宣判前又“反悔”要求撤诉,将不被允许,继续按上诉程序审理。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对死刑判决提出上诉的被告人在上诉期满后宣判前提出撤回上诉人民法院是否准许的批复》,此批复的上述规定自2010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相似文献   
77.
目前,我国众多贪官外逃,遣返困难,已成为国内反腐败的瓶颈。追逃贪官之难缘于中国和许多国家尚未达成司法共识。因此,建立稳定、灵活、高效的国际司法合作机制,在惩治与预防贪官外逃方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国际司法协助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8.
[基本案情]2003年11月期间,周某、马某、黄某、刘某伙同张某、老三等人,在东莞厚街、沙田以嫖娼为由抢劫卖淫女及男友3宗9人,财物价值9500余元,并致郑某死亡(以下简称犯罪事实①)。2004年4月20日,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抢劫罪判处周某死刑,马某死刑,黄某有期徒刑13年,刘某有期徒  相似文献   
79.
林海 《法律与生活》2012,(21):40-41
现代意义上的缓刑是与观护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一切源于1841年美国波士顿一位老鞋匠的善念和当庭法官的创造。 背景缓刑制度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英国。那时,刑罚相当残酷,对于许多并不严重的犯罪,也要处以烙印、鞭笞、断肢甚至死刑。因此,暂缓执行死刑的设计,将可能挽救许多人的生命。公元940年,亚西路斯旦王时期的一部法律作出了这样的规定:15岁的死刑犯,不执行死刑而是委托僧侣予以监督,如果再有违法行为时,才对其执行死刑。英国社会也开始寻求使刑罚逐渐轻缓的可能。  相似文献   
80.
嗷嗷待哺的男孩儿自出生就成了“留守儿”:身为教师的父亲沦为雇凶杀人的死刑犯,母亲离家出走。十余年来,父子间靠着家书朗读,维系着亲情。在朗读中,儿子读懂了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