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78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9篇
法律   47篇
中国共产党   109篇
中国政治   241篇
政治理论   78篇
综合类   1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21.
五四运动中,"奸商"被认为不爱国,为人痛恨,被惩罚也就天经地义。惩罚以扣留、没收、焚毁其日货和罚款为常见,对"奸商"之身体与名誉攻击也不少见。惩罚决定通常由国民大会、各界联合会、学生会或同业组织以"民意"、"公意"的名义做出。现代民权理论与民族主义使惩罚获得道义上的合法性,但其实施遭遇诸多困境。虽有"民意"作为其权威来源,但并无完备的执行机构。民间团体内部也常为惩罚问题发生分歧,各团体的利益差别、对运动成本——收益分摊不均是重要原因。地方当局对抵货的态度也给惩罚带来变数。惩罚"奸商"虽多违法,但因占据道义至高点而获得民众支持。这表明,当国家不能为社会寻求正义付诸行动时,社会便会撇开国家,自己实施正义行动。  相似文献   
922.
林红 《探索与争鸣》2024,(3):145-155+180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是两种足以重组政治结构、重置权力关系的激进思潮。前者在其概念形成之时便与国家建构联系在一起,是推动现代国家形成的意识形态力量;后者的出现要晚近得多,是一种国家内部因大众不满而形成的政治表达,反映了中下阶层的利益与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以后,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西方出现了日渐清晰的合流之势。尽管前者强调民族主权的排他性占有,后者追求人民主权的决定性地位,但是人民的多义性和民族的政治化建立了二者核心范畴的对接关系。作为极具号召力的大众政治思潮,民族主义追求我族与他族的内外区分,民粹主义强调精英与民众的上下区分,由于动员话语的关联、对抗目标的合一和政治光谱的趋同,两种思潮的动员结构出现了纵横交叉。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最终合流,本质上是两种历史路径不同的政治思潮通过核心范畴对接、动员结构重叠而实现的结果。这一合流强化了极端右翼的意识形态力量,增强了反建制力量挑战和变革既有政治秩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923.
东欧民族主义是影响战后东欧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东欧国家与苏联关系的一个重大变量。笔者认为,东欧国家的民族主义对东欧剧变的影响十分巨大,同时也影响着东欧国家的转型和未来前景。本文主要论述战后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民族主义倾向的来由、发展以及对东欧剧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4.
冷战后世界范围的民族主义新浪潮,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一度政局动荡、经济衰退乃至文化保守,给国际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然而,民族主义具有多重功能.它的再度兴起和演变客观上也推动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朝着正常化的方向发展:民族国家的增生冲破了沙文主义牢笼,有利于改善长期扭曲的民族关系,民族生机得以复活;国际合作关系的建立引领时代潮流,成为促进国际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各民族国家重新审视国家利益原则,更加重视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25.
杜赞奇通过解构线性民族主义历史并揭示其弊端,进而建构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复线历史范式.这一范式认为历史的主体和历史时间是多元的、复线的,并且历史与现实是一种复杂的互为因果性的交易,而进行复线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拯救历史,其切入点和主要理路就是运用话语分析.  相似文献   
926.
“新地区主义”研究不同视角的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先声夺人,全球化的种种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走向一体化。学者们开始把“全球主义”作为一种实践中的理论形态加以探讨,再也不象当年“罗马俱乐部”提出“全球性总问题”时把它视为杞人忧天的呓语了。不论是鼓与呼还是嘲与恶,“全球化”和“全球主义”都无可改变地进入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大门类,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各个流派、各个层面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又看到,伴随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还发生着另外一些似乎是截然相反的历史趋势,那就是“分裂化”或“分散化”的趋势。具体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是民族主义的复兴,包括受经济全球化影响而强劲发展的“经济民族主义”,冷战格局解体所释放出来的政治上的“民族分离主  相似文献   
927.
928.
国际主义和国家民族主义是决定苏东关系的主要因素。它们相互矛盾、对立、斗争,又相互联系渗透、互动。在社会主义阵营时期的苏东关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国际主义因素愈来愈淡,国家民族主义色彩越来越浓。但仍不能因此而全盘否认它们相互关系中共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际主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国家民族主义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双重的,因此,苏东同盟的建立,不能完全归结为苏联和斯大林、苏东同盟的瓦解,也不能完全归因于苏联与戈尔巴乔夫。东欧因素也起了作用,尽管苏联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929.
火鑫  铭秀 《党员文摘》2003,(4):13-14
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位极为复杂的重要人物。他一直与中国共产党作对,在逃往台湾后仍然顽固坚持“反共复国”方针,但他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族主义立场。这与现在台湾那些图谋分裂祖国,制造“两个中国”或“一台一中”的跳梁小丑相比,是值得肯定的。毛泽东曾经对蒋介石的“一个中国”立场表示过赞赏。  相似文献   
930.
随着当代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拓展与深入,西欧国家政治的诸多层面都在出现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其中包括这些国家的民族政治或民族主义。本文的逻辑假设是,欧洲一体化背景下发生着的民族国家主权以及其他各种职权的转移或重构,必然会对作为构成民族国家基本单位的民族及其民族主义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作者尝试性地引入了后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并对其现实依据与理论内涵做了初步阐释与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