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史微     
张孟劬(尔田,原名采田)史微内篇八卷,成于清末,民元初改订覆刊行于世。寓居沪上旧派学者领袖嘉兴沈乙庵(曾植)“颇称之”,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虎次郎)更是对之“倾倒”,  相似文献   
12.
半月书讯     
《检察风云》2013,(3):85
中国人的信仰作者:葛兰言(法)译者:汪润出版:哈尔滨出版社探讨中国人的信仰,是一个大课题。如何评价传统意义上中国人的信仰特征,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葛兰言有他的观点:在宗教信仰方面,他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宗教的复兴能够颠覆中国的古老信仰。中国人采取的是一种迷信的实证主义,即接受所有宗教形式中他们认为可能有效的方面,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运用。除增加  相似文献   
13.
俄国汉学研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如从18世纪算起,已逾三百年。其间,俄国涌现出一批成果丰硕的汉学家。帝俄时期比丘林(H.Я.ЬИЧypИH,1777-1853)、巴拉第(∏.И.KaФbapoB,1817-1878)和王西里(B.∏.BacИЛЬeB,1818-1900)等曾享誉国际汉学界。苏联时期及苏联解体后汉学研究的队伍更为庞大,  相似文献   
14.
谢璐 《江淮法治》2012,(4):26-26
新春伊始,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给温馨祥和的龙年春节带来了极不和谐的一笔。目前,位于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基本拆除,剩下的只是矗立在废墟里的几根房梁,现场再也找不到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夫妇回忆梁思成故居时所称的“封闭但宽广的院子”、“几株开花的树”和“每边一排单层的住房”。回想梁思成夫妇曾为我国古建筑保护所作出的万般努力,他们为老北京城墙的一砖一瓦奔走流泪,却保护不了自己的故居。这其中又有多少的伤感与无奈啊。  相似文献   
15.
于继增 《各界》2013,(12):44-50
贝利亚是斯大林“大清洗”时代的秘密警察头子,以阴险恐怖、滥杀无辜闻名于世.把康生比作贝利亚的,是俄罗斯当代著名汉学家维克托·乌索夫.他在所著《“中国的贝利亚”康生》这本书中,大量征引解密的共产国际档案,筛选中国国内最新资料,仅附录注释就有539条.有些史料闻所未闻,让我们看到一个像贝利亚一样的“恐怖人物”.  相似文献   
16.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是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的力作。本文题目中“零和社会”这一概念,作者在此书中亦有提及,是指参与社会博弈的双方,一方有得,另一方必然有失,而得失相加为零,社会的总效益没有得到任何增加。“零和社会”中,要么彻底地胜,要么彻底地负,最后是赢者通吃。可以想见,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社会能力被彻底剥夺,将会面临着什么。  相似文献   
17.
2009年9月11日,著名汉学家、中俄友谊勋章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院士访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并就“俄罗斯政治经济近况”与该院俄罗斯所、东北亚所、犹太中心等单位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并非坦途,有挫折,也不乏失误,但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开拓创新,奋勇前行。如今,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回望波澜壮阔的90年,全世界不禁要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散木 《党史博览》2009,(10):55-56
柏烈伟及其“社会主义者同盟” 柏烈伟,也有译做柏烈威、柏列卫或鲍立维的,俄国(一说乌克兰)汉学家,专治中国哲学。据郑佩刚同忆,中共成立前的“社会主义者同盟”,当时在北京从事活动的主要人物之中就有此人,此前他曾任教于俄国海参崴东方学院、圣彼得堡大学以及北京俄文专修馆。  相似文献   
20.
肖洪泳 《政法论坛》2022,(4):179-191
以寻求普遍原则作为实际法审查标准的自然法思想,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中国的法律传统中是否存在着类似的自然法观念,基于中西文明语境的不同,认识可谓错综复杂。西方汉学家对中西文明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或洞察,他们对中国自然法传统的思想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中西文明之间的隔膜,但也同样会存在一定的误解甚至错讹。李约瑟认为中国存在有法学意义上的自然法,主张礼即自然法,但否认中国存在科学意义上的自然法则。郝大维与安乐哲则严格区分逻辑秩序与审美秩序,否认礼是自然法。皮文睿则将儒家法学视为超越自然法的均衡论,而将黄老思想看成一种基础自然主义的表达,从而认为其“道生法”的思想主张是建构于基础自然主义之上的自然法观念。借助西方汉学家考察中国自然法传统的理论视角,我们可以就中西文明所寻求的普遍原则提供一条有效对话的路径,促成人类共同价值的达成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