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法制与经济》2009,(11):F0003-F0003
李天刚。1964年10月出生于广西桂林市临桂县,1984年考入广西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任职于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后调任中国外文局新世界语出版社驻桂林办事处,《中国报道》杂志社驻桂林办事处副主任兼主编。  相似文献   
12.
拓新导学     
《创造》2008,(11):112-112
经过“七五”至“十五”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学校共有农村能源工程、教育学原理、光学工程、环境科学、无机化学、汉语言文字学、应用数学、哲学与民族文化、心理学等11个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8个学科为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学校启动“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项目,分期投入专项经费重点建设17个学科。  相似文献   
13.
方习文 《学理论》2010,(26):314-316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应用性的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必要改造是发展所需。但是无论怎么调整,课堂教学还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与落实的主要途径,是办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依此原则,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在理论上做了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14.
道尔吉 《前沿》2003,(12):168-172
蒙汉语词义的演变和发展 ,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交际的需要。词义的演变特点在它的运动过程中显示出来 ,词汇是一种最直接与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密切相关的语言要素 ,而且以词义的演变发展深化了语言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刘朝侠 《民主》2009,(3):F0002-F0002
刘朝侠,1965年生于山东、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政协委员、民进内蒙古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社会》2004,(7):62-62
读着这首富有哲理的诗篇,我们将认识一位诗人和企业家——李思强。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他生于西安市灞桥区,自修刊授大学汉语言文学,擅长诗歌与书法,潜心研究哲学。1985年至今先后创办浐河房地产有限公司、陕西展宇实业有限公司、杨凌思强生物生态工程有限公司、陕西思强新文化艺术传播公司,任法人总经理和董事长。灞桥区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代表、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7.
李建国 1946年4月生,山东酆城人。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文化。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天津市宁河县文教局、天津市宁河县委宣传部、天津市农委宣传处、天津市委办公厅工作。1981年4月起,历任天津市委办公厅办公室副主任,天津市委办公厅副主任、主任,  相似文献   
18.
概念隐喻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它反映人类的认知与思维。英汉两种语言的概念隐喻的运用说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的共性,同时,概念隐喻因深受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跨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正>黎巴嫩中国友好合作联合会("黎中友联")成立于2003年3月3日,汇集了一批黎巴嫩文化、文艺、女性、前外交官、工程师、医生、企业家和律师界精英人士。长期以来,黎中友联受到了历任中国驻黎大使的鼎力支持,成员受邀出席使馆举办的各类活动。双方合作的第一个成果是乔治·哈特姆博  相似文献   
20.
试论六朝文采理论的衍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刚国 《求索》2005,(7):136-138
六朝文采理论是关于汉语言文学形式美的研究。这一理论或立足于指导文学创作实践,或着眼于文学鉴赏批评,或为了编选各种文集,其共同的特征是从文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审视观照文学,从而最大程度地扭转了两汉文人以史学、经学等外在的角度论文学的状况。六朝批评家有关文采问题的阐发,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是空前的,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集中凸显了“文的自觉”,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