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57篇
中国政治   78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如画的湘西     
金定 《台声》2006,(8):65-66
“进入大湘西,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切割一段勾勒在纸上,就可成一绝好的宋人画本,满眼的诗,一种纯粹的诗”沈从文先生当年描述湘西的这些文字很是撩拨年轻记者们的心。充满了原始野趣而又妩媚瑰丽,被人们誉为盛产风景与民俗、美女与英雄、传奇与歌谣的大湘西地区,迎来了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历时8天的采访活动,记者们亲身体验着大湘西神气迷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流连忘返,感叹再三,一腔真情已深深融进了这块古老而又新生的土地中如梦如幻画中游记者们都很年轻,平均年龄30岁左右。绝大多数第一次来湘西。来之前,对湘西有许多的想…  相似文献   
62.
沈从文对城市文明并不是一味的批判,而是具有认同与接受的倾向。在湘西题材小说中,沈从文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由、理性等现代启蒙思想来揭示湘西世界的麻木、愚昧、残忍与封闭,隐秘地泄露了自己的恋城情结。这反映了沈从文在时代巨变中的情感纠结与文化焦虑。在城与乡的相互对照中,沈从文展开了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63.
刘双双 《传承》2011,(10):64-64
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无论从人物的生存空间、生存状态还是对生命的执着态度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他们共同表现了真实人生,都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关怀。  相似文献   
64.
《学习导报》2011,(16):37-37
"文革"期间,著名作家沈从文被下放到多雨的湖北咸宁劳动"改造",饱受痛楚。可沈从文毫不在意,在咸宁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  相似文献   
65.
我的生死观     
周有光 《学习导报》2011,(18):11-12
2002年8月14日,我的夫人张允和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了,享年93岁。半年后,2003年2月16日,三妹张兆和,沈从文先生的夫人,也突然去世了,享年也是93岁。  相似文献   
66.
吕秋薇 《世纪桥》2009,(9):50-52
沈从文的小说描写了美丽的湘西风光,而“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边城》作为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以湘西这个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为背景,描写湘西古城普古朴的民风,并借助翠翠的爱情悲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寄寓了沈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67.
意外的风景     
今年春天,独自去了渝东南的秀山。因为工作、也因为邻近秀山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在招引着我。朋友们对旅途的遥远以及因修路造成的绕行已给了若干忠告,仍无法阻挡前行的脚步。一大早就出了门,若一切正常,我当于黄昏时分抵达秀山。  相似文献   
68.
长期以来人们对沈从文后期创作艺术新成就未能得到很好的认识,论文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沈从文后期实验性作品具有自我对话的复调性,追求抽象的抒情,创建共时的空间艺术结构,确立意识流等多种结构形式,从而使他的创作具有思想厚度和现代风格,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众多“资源”性因素。  相似文献   
69.
凤凰听涛     
上了沱江上的游船,只身要在这酷暑里去沈从文墓地。在这孤旅的苦夏日子里,尤其在这僻远的异乡中,心底深处涌动的自然是“高山流水”般的温馨与感动。游船在宽阔澄清、如练似画的沱江中漂流着,跃下了跳岩,钻过古虹桥洞,便进入碧波荡漾的龙潭,“梦里寻她千百遍”的吊脚楼便似真似幻又如诗如画地漂摇在我的面前,似乎是她在  相似文献   
70.
央泉  陈忠平 《求索》2007,(6):186-188
沈从文和梭罗沈从文以其颖脱不群的人格和独树一帜的文风成为了现代世界文学中的两株奇葩。本文通过比较,论述了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在作品流派、人格精神、生命追求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进一步对比研究其作品的独特艺术特色探明了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