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4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12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47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4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郭荣君 《世纪桥》2010,(5):60-61
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国家的领导阶层更是不可回避。两千多年前,先秦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对后世王朝的统治产生深远影响。回顾先秦法家的"法治主义"思想,对我们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2.
何德剑 《中国监察》2010,(24):61-61
在中国历史上,老百姓将清官称为好官。那清官的标准是什么?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思想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清官标准。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清官的标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末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为官标准,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3.
一直以来,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指导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而法家思想一直处于儒家的阴影之下,在秦两世而亡的教训中,在"德主刑辅"的口号中,法家思想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影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其实,在中国一直存在着外儒内法的法制格局,法家思想已经内化到中国传统法制的各个方面,被统治者运用着、被百姓信仰着、被时代传承并发展着,切实的起着不可代替、不可磨灭的作用。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从我们的制度中,思想里找到法家思想的运作。  相似文献   
184.
法家的政治理论,包括法、术、势三大方面。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作了批判总结,提出了君、势、法、术相结合的系统理论。势,指君主的权势、权力;法,指由君主统一公布施行的法律、法令;术,指君主的统治术。三者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价值,但"皆帝王之具也",都是君主权力的表现,也是维护君主权力的工具。在法家的价值体系中,"君主"是"神圣"的化身,"权势"是"胜众"的资本,"法制"是治世的法宝,"术数"是御臣的工具。君主处于最高的价值层次,居于主体地位,而作为"帝王之具"的势、法、术则属于较低的价值层次。或者说,君主是"目的性"价值,势、法、术是"工具性"价值。法家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为:君←势(权)←法←术。  相似文献   
185.
韩非子的身体被秦王杀死了,但他的法家思想却被始皇发扬光大。倘若韩非子泉下有知,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相似文献   
186.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治国理论势不两立。儒家主张礼治,以礼为治国安邦的基础。法家主张法治,依法为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本文摘要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浅析延续五百年的礼治与法治之争。  相似文献   
187.
本文将从礼法各自起源和主张入手,并进而分析二者争论的内容之不同,认为两者虽然有诸多形式上的不同,但实质上两者有共同渊源和共通之处,这为后世的儒法合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外本文也探讨了一些关于礼法论争中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8.
马腾 《北方法学》2012,(6):150-156
在先秦名辩思潮中,名实之论乃是诸学之媒介,常为诸子论政的形式性架构。儒家的正名主义发其端绪,法家的刑名之论曲备其详,典型代表了名辩思潮的政治化、实用化路径。儒法之名论,勾勒出从"秩序"价值到"赏刑"手段的名论脉络,且阐发了法律的"圣人制礼(或立禁)"的法起源论与"定纷止争"的法功能论,搭建出中国古代法思想的基本框架。儒、法皆"贵名之正",无意于申说法制之"名"对社会之"实"的反映,而贵乎法制之"名"对社会之"实"的统制。故而,儒法之名论不单显现了轴心时代关于法律学说共通的逻辑言说,更揭示了毫无二致的"法自君出"之本质精神。  相似文献   
189.
盐铁会议儒法关于王朝指导思想的对立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求索》2007,(7):212-214
盐铁会议是西汉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会议。统治阶级政策的调整和上层内部权力之争是这次会议的背景。在这次会议上,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同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争辩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政策上是重农抑商还是农工商并重;二是在治理国家的手段上是“德”治还是“刑”治。双方政治观点分歧的根源在于贤良文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代表民间商贾、地方豪强的利益;而桑弘羊以法家思想为依归,代表集权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0.
裴蓓 《理论前沿》2007,(18):32-33
中国古典社会管理思想是在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步形成的,在理论上儒、法、道的思想尖锐对立,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却互为融合、补充,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兼容法家、道家学说的独特的封建社会管理思想,在实践上形成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为法家的传统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