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4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87篇
中国共产党   141篇
中国政治   172篇
政治理论   40篇
综合类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美最时洋行”是德国在华最大的洋行之一.早在清朝晚期.它就已涉足中国了。该行曾为清朝政府和当时的淮军、湘军购买过大量军火。买卖军火是各洋行最赚钱的业务.所得佣金可达成交额的百分之十或百分之十五.而一门克虏伯重型大炮的价格就可达60万两白银。  相似文献   
242.
史海一勺     
《乡音》2011,(11)
许世友怒斥张春桥许世友打心眼儿里瞧不起中央文革那帮秀才,尤其是张春桥。1973年8月,党的十大前,毛泽东曾有意让王洪文接班,许世友却说王是儿童团。毛泽东说:现在这么多人看不起儿童团,我也是儿童过来的,你们都是吧,你们青年时期、十几岁就那么高明!我就不信。十大主席  相似文献   
24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知何时被转换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者其实有所不同。在以国为家的君主眼里,“国事”是君主家的私事儿,不关老百姓;而“天下”亡不亡。才是老百姓的事儿。清朝末年,英军和清兵在广东珠江口为了鸦片大打出手。两岸有众多民众瞧热闹。每有官船被火炮击中,民众即鼓噪取乐。  相似文献   
244.
晚清时节,辜鸿铭在张之洞的幕府做过很长时间,写了一本名叫《张文襄幕府纪闻》的小册子。其中有一则,是写曾国藩的。他说,曾国藩最大的过人之处,是不排满。如果他排满,中国势必分裂,列强就会把中国灭了,所以,"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吾其剪发短衣矣。’"就是说,没有曾国藩,中国人就会  相似文献   
245.
刘锴 《政府法制》2013,(20):17-17
说起来也许有人会不相信:清朝时,中国就已经有了“机关枪”——这枪十分了得,一次能连射28颗子弹,杀伤力远胜“洋枪”。更别说是传统的冷兵器——大刀、长矛和弓箭了。也难怪有人不相信——史书和影视作品中,大清帝国军队所使用的兵器主要是大刀、长矛和弓箭,最先进的也不过是后来从国外买来的一些“洋枪”,不过是一次只能射一颗子弹,然后再装填,再射击,所以民间俗称这种枪为“单子搂”。根本没有提到过“机关枪”。其实,清朝时,还真就有位中国人发明了“机关枪”,只是后来束之高阁。没能广泛应用于战场上。  相似文献   
246.
广州恒大足球队的巴西人穆里奇表示愿意加入中国籍。但有分析认为,穆里奇加入中国籍的可能性并不大。其实,在清朝时期,许多外国人也涉及在中国任职、入籍的事。  相似文献   
247.
洪振快 《党政论坛》2013,(12):59-59
清同治七年(1868),捻军即将被彻底消灭,这场从咸丰元年(1851)广西金田起义开始,历时近二十年的社会大动荡终于快要结束了。战争进入扫尾阶段,军费的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让湘军、淮军的主帅曾国藩、李鸿章有点烦恼的是,军费的报销遇到了一点麻烦。  相似文献   
248.
张帮俊 《政府法制》2012,(29):12-12
清朝后期,一个小官员到京城上任,按照惯例要拜访同乡前辈。没想到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他又没带雨具,结果到前辈家时,浑身上下都湿透了。  相似文献   
249.
袁浩 《人事天地》2010,(20):46-46
用兵打仗本不是曾国藩的强项,而他从官仅二十余载,就已经把原本默默无闻的湘军打造成了清朝的龙虎之师。曾国藩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善用人才。其一,求贤若渴。曾国藩桃李满天下,左宗棠门下却无一人出名,为何?左宗棠自负甚高,傲气凌人,到他手下做事往往难得有出头之日;  相似文献   
250.
王建成 《政协天地》2010,(10):45-45
高澍然,闽北光泽籍人,学识渊博,秉性刚正,是清代著名的方志学家和古文学家。 据《清史》和清版《光泽县志》等有关史料记载,高澍然(1774—1841年),字时野,号甘谷、雨农,出生在光泽县城区一个书香门第。祖父高经祖是个饱学之士,父高腾为乾隆四十二年举人,曾任福鼎县训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