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喝吧,中国     
王朔在《新狂人日记》中描述过一个叫“三哥”的,大家每天都顶着“三哥”的名目吃饭:周一,三哥要去天津了;周二,三哥又不走了;周三,三哥真走了;周四,三哥回来了。  相似文献   
12.
陈洁 《北京观察》2015,(7):74-75
<正>鲁迅对《长城》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鲁迅对北京风物的观照,不仅仅是从一个地域的角度,而已经上升到国家视角,具有概括性。鲁迅作品中不仅有描写北京当时社会状况的,还有一些北京特有的风物点缀其间。小说中直接描写北京社会生活的就有《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写作缘起是许羡苏在北京的故事)、《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示众》、《伤逝》。《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也有患病至京的同乡的影子。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的格调是悲怆的,但文中却多次出现“笑”字,大笑、哄笑、冷笑、呜呜咽咽的笑、抿着嘴的笑等等,“笑”是狂人生存空间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笑”的敏感,汇聚着鲁迅非常个人化的人生体验与文化理念;同时,鲁迅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如炬的慧眼,揭开形形色色“笑”的背后全部旧历史和整个社会的吃人本质,概括了和寄托着我们民族的血泪和希望,使“笑”具有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雪丽 《侨园》2012,(12):40-40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县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鲁迅思想敏锐,行动果敢,著作颇丰,被尊称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降生时,其祖父在京为官,当得知抱孙子的喜讯时,恰逢友人张之洞来访,便给孙子取名为"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大名"周樟寿",字"豫山"。当鲁迅7岁进私塾学习时,因  相似文献   
15.
金韵 《检察风云》2012,(1):87-89
青年鲁迅所处的时代,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内遭封建残余的腐蚀,加上天灾人祸频仍,人民不堪忍受这些苦难,纷纷寻求救国救民之路。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第一次以“鲁迅”署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对将来新的社会制度抱着坚定的信念。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中国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貌:革命家推动文化运动,艺术家参与革命运动,使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6.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父亲的形象是缺席的,这使得此在环境下的父权处于缺失状态。这就隐含着一种内在的文化关联:狂人个性意识的觉醒正是以父权缺失为前提的,随着社会转型而来的西方新型教育也由于某种父权的缺失,获得了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机缘。然而,在沉重的"互相牵掣"中,小说最终以狂人由觉醒始、由再度被同化终的悲剧,彰显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的曲折艰巨性。  相似文献   
17.
莫清华 《法制博览》2009,(24):61-61
再告&#215;&#215;卫视及各商业媒体 不要再骚扰我、给我发无聊的节目预告,没人要看你们那些破节目——你以为你穿了坎肩——段装严肃——假装文化——我就认不出你!你们必须学会付费采访——按商业规律办事——百万一小时——没折扣。你们想娱乐我——我娱乐死你们!  相似文献   
18.
乐朋 《同舟共进》2009,(5):18-19
9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胡适与鲁迅两位代表人物。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以白话诗、白话文叱咤学界。鲁迅则以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享誉文坛。然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分化,两人渐行渐远,昔日同一战壕的战友渐成形同陌路的论敌。  相似文献   
19.
林珊珊  申文静 《各界》2014,(12):6-10
“挨江青批评,也是一种光荣” 从北京五四大街拐入沙滩北街,像穿过一个世纪。石墙浮雕一路展开:新青年、鲁迅、“狂人日记”、“誓死力争,还我青岛”、马克思……再过去,《求是》杂志社哨兵挺立、胡同一派人间、几户人家陷入纠纷,贴着“还我厨房”的白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