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3篇
中国共产党   72篇
中国政治   112篇
政治理论   69篇
综合类   6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272.
立足于当代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现实,安德烈·高兹在吸纳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生态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态危机理论。在高兹看来,引发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安排。经济理性、异化消费、劳动分工以及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实现“资本增值”的理念、方法和工具,高兹正是从这四个维度对资本主义展开全景式生态批判。高兹深刻的理论洞见对当代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的认识及化解对策思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当今世界亟需在未来社会的前景预设上致力于推进生产力的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有机融合,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同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73.
宣杰  何等浩 《世纪桥》2009,(24):142-144
信息时代是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兴盛的时代,但是信息时代的文化污染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由于文化垃圾对网络传播技术进行了异常控制,网络生态危机业已形成,而且,这一危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正日益显露。  相似文献   
274.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对生态危机及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要使人类走出困境,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实现人文生态平衡,牢目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此外,人类还应该学会尊重自然,懂得爱护自然、美化自然,普及生态伦理,弘扬自然道德,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建立生态文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念。  相似文献   
275.
《党风建设》2002,(12):26-26
大气污染 全球每年使用矿物燃料排人大气层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每天平均有800人因吸入污染的空气而死亡。  相似文献   
276.
随着生态问题以生态危机的形式凸显以及人们生态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了现代生态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内容之一。威廉·莱易斯是加拿大著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  相似文献   
277.
生态危机是人类当代技术文化危机的征候之一。当寻求生态危机的根源时,我们不应把技术当成一种纯粹"工具理性"进行质疑甚至贬抑,辩证剖析生态危机与技术文化的内在关联,实现系统转化,进而选择适宜的生态文化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反思和批判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78.
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与生态危机,其实质是文明的危机,根源是传统工业文明世界观的无限物化,而生态文明理念恰合人类实践需要而产生。生态文明是具体的、历史的,该理念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立于对人类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从发展社会学的角度证成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79.
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和自然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人与自然应该协调一致。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理论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80.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将人类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困扰全球各国人民发展的生态危机,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初期,国人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同一性。自然界的重要价值要求人们遵循生态伦理原则,树立科学生态文明意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