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4篇
法律   51篇
中国共产党   78篇
中国政治   137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批判理论是从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一脉相承的哲学理念。这一理论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经济学—哲学—社会主义批判;卢卡奇等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物化与主体性为核心的批判理念;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纲领的批判理论。批判理论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立场。  相似文献   
72.
杜旸 《外交评论》2010,27(3):133-142
随着贸易与投资自由化,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经济效率与民族经济独立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凸显,一些经济议题开始进入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视野。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理论聚焦于安全问题的社会建构,强调安全行为主体之间的共享认知。虽然在体系和地区层次上,经济领域的安全化动力表现强劲,但国内层次的安全化动力亦不容忽视。特别是伴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国内的社会精英能够运用社会力量,公开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以及安全认知,进而在与其他安全行为体的互动中,影响甚至改变国家的安全利益认知,说服国家接受安全化动议,使特定议题安全化。  相似文献   
73.
刘红 《两岸关系》2014,(7):19-21
<正>2012年蔡英文败选演说音犹在耳,2016年台湾"大选"荧幕已现端倪。"最后一里路"既是蔡英文2012年无法回避、无力克服的伤痛,也是2016年民进党不能回避、亟待突破的关键。苏贞昌接任民进党主席后,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举办9次"华山论剑",看似要大刀阔斧调整民进党大陆政策,但在一系列的政治实践中却留下"逢中必反"的刻板印象,让"最后一里路"越走越  相似文献   
74.
陈星  娄娟 《两岸关系》2014,(11):21-22
<正>近一段时间,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数次谈到两岸关系问题。9月25日在会见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薄瑞光时,蔡英文表示,"民进党会持续促进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使双方更清楚了解彼此的看法"。在民进党28周年党庆上致词时,蔡英文说,民进党以维持亚太与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为最优先选项,"民进党与中国的交往,将会是具一致性、负责任、可预测的"。蔡英文的这些说法,引发了坊间对其两岸论述的关注。两岸论述旧调重弹仔细分析,蔡英文的谈话内容不过是以前蔡氏及民进党两岸论述的重复而已。上述对两岸问题的论述,延续了  相似文献   
75.
郑强 《中外法学》1997,(3):118-120
<正>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教授O·列依斯特在其《三种法律思想》一文中,对他称之为“奠定了法学理论基础”的法律思想——规范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和道德法学派(又称自然法学派)——进行了别具慧眼的分析和匠心独运的概括。他认为,三种基本法律思想各有依据和系统批判其他学派的观点,各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和难以互相取代的理论地位。最终形成相互批判、相互补  相似文献   
76.
技术的更迭不断地改造着人类社会的空间形态,也重构着在空间中生存之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知。现代都市作为技术性空间,构成了上海新感觉派的感知环境,也是其重要的表征对象。上海都市现代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传播和移植的“技术现代性”,是西方现代军事、运输和通信等技术的直接地理后果;而其在地生产,包括了都市空间的营造和城/乡空间关系的重构。新感觉派作家对现代技术事物的感觉之“新”,是在作为技术性空间的都市中,与“技术”效应之间产生的剧烈感应与共鸣。新感觉派技法的电影化,则是一种感性表征的现代技术媒介机制。从“技术地理学”到“技术感性学”的交汇视域来重读新感觉派,彰显了现代都市中“人/技术/空间”的辩证关系,在当代语境中具有普遍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77.
前七子派的兴起及其发展的阶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磊 《求索》2007,(12):186-188
本文从唱和的频仍、主张的提出、立派的自觉意识、标志性事件等方面探讨前七子派的成立时间,认为其正式成立在弘治十五年(1502)至十八年(1505)之间。前七子派的发展分“合”(1493-1506)、“分”(1507-1511)、“散”(1512—1529)三个时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合”期虽然是前七子派的兴盛期,但“分”期是前七子派同茶陵派斗争激烈此长彼消的关键时期。而“散”期,何景明受到茶陵派的影响,通过何李之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七子派某些主张,并逐渐取得了与李梦阳并驾齐驱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78.
论“无赖派”与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后 ,日本文坛出现一批对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批判反省的文学派别 ,但由于这种批判缺乏深刻性 ,反省缺少自责性 ,导致了日本战后文学理念基础的不坚实。“无赖派”正是在这样的文学理念基础上出现一个对未来表现出迷惘的派别。这一派别的作家是以自虐的态度来表现二战后日本战败社会的混乱与凄凉景象的。他们的文学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日本战后的政治、道德、伦理、思维意识等社会观念 ,也反映了日本战后文学战争认知理念的迷惘。  相似文献   
79.
西原春夫  刘建利 《法学》2015,(2):133-139
日本刑法学说史的发展背景是欧洲刑法学说史。欧洲近代刑法学产生于启蒙主义思想,后者带来了罪刑法定主义、责任原则、报应刑论等刑法思想,并促生了古典学派(旧派)。后因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等,出现了近代学派(新派),并与旧派及折衷派展开了激烈争论。日本刑法学说最初引进了法国的折衷派观点,后因国家体制的原因又大量引入德国法律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新派所影响,促进了刑事政策的发展。"二战"后的日本刑法学说基本上倾向于旧派的立场,至今仍争点不断。  相似文献   
80.
长期以来对于区位选择的研究形成了新古典理论学派、行为学派、结构学派和新经济地理学派等主要流派,本文简要回顾各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介绍其主要观点,以对区位选择理论进行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