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99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144篇
政治理论   45篇
综合类   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21.
虽然我们所处的是开放性的时代,但是中国社会依然是典型的东方伦理社会,儒家思想对社会结构、人伦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延续至今。学作为儒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约束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协调好人际关系,促成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需要深入研究先秦儒家学。  相似文献   
122.
123.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的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它记载了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跨度达五百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重要史实。全书21篇,每篇的“对者”、“论者”、“谏者”、“教者”,纵谈历史,横览天下,着眼现实,预示未来,充斥着不少内涵深刻、昭启后人的劝世良言。  相似文献   
124.
黄执刚 《学理论》2012,(12):122-123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中国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典籍众多,追随者不计其数,也是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它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检验和洗,至今仍被人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管理的需要,管理者们又把儒家思想加工成管理思想,继续发挥着它既有的光芒。本文主要从"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克己复","尽善尽美","君子务本"五个方面探析儒家的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25.
五经     
<正>《五经》是儒家五部经典著作,即《诗》、《书》、《》、《易》、《春秋》的合成。《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为孔子编定,但后人认为不可信。《书》即《书经》(又称《尚书》),  相似文献   
126.
单士兵 《廉政瞭望》2013,(11):73-73
记得小时候.在我老家街头的大柳树下,有个说书的场所,那里经常挤满听故事的人。那时我经常会坐在那里,听历史上那些奸臣与忠良,才子与佳人的精彩故事,从中渐渐懂得一些忠孝仁义智信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7.
张丽苹 《求索》2012,(3):125-127
韩非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人们历来重视他法、术、势的一面,对其"德则无德"的形上道德问题较少关注。在韩非那里,"道"不仅是万物的始源,还是判断是非的纲纪,而"道"成就万物的过程即是一种"德";就万物而言,依循"道"成就自身,是一种获得,这样,"道"、"德"、"得"便相通起来。具体而言,"德"是"道"润滑万物的一种外显形式,并体现在韩非"义"、""、"法"的德论思想中,正确认识韩非的这一思想,无疑对我们认识法家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8.
周建标 《前线》2013,(5):89-90
“仁义智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伦理道德传统,是人们喜闻乐见、公认的伦理道德准则,在当代仍具有普遍意义。“仁”说“仁”是孔子毕生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的基本含义是博爱。  相似文献   
129.
《福建党史月刊》2014,(13):39-39
1876年1月,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18年,日本驻华特命全权公使森有前来北京赴任,途经天津时,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特意接见了森有,俩人有过一次较长时间的谈话。这次谈话不简单,它是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一次高级别对话。寒暄一番后,李鸿章就把话题上升到文化高度,他问森有对中西文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0.
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一直伴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停地讨论现代与传统的关系。至少从表面上看,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总是通过或者说是借助打破传统,才得以实现。但是,今天我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展开思考。我想表达的是,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依然有着生命力,并为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