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99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144篇
政治理论   45篇
综合类   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法("")在中国被当成法治的绊脚石遭受唾弃.本文试图说明"母以子为贵"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表现形式.""要求每个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从而维系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结构,农村人口的"男孩偏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传统法的""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依然普遍存在.然而,在传统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我们又有必要分清良莠,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价值取向重新解释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2.
高玉琢  王宏 《理论探索》2007,(2):157-160
记》是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是理想与现实的混生物。通过对《记》的法理解读,我们发现,通过不断世俗化的过程,把构成宗教的观念、情感和仪式沉浸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的社会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地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并对社会整体进行规训;《记》中包含着较为丰富的差序治理的思想,这种差序不但不与平等相冲突,而且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中国社会是政治封建性的,而古罗马的市民社会却是社会封建性的,中国社会抑制经济发展,强调道德性教化,而古罗马社会则推崇私产神圣等等,这种对社会和古罗马市民社会的比较,有助于我们考察现代两型社会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3.
胡伟 《行政与法》2007,(7):116-118
族刑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刑罚种类,其产生和发展有其思想和制度上的根源。中国古的社会特点和结构,以及统治者的反人民性的本质,决定了族刑得以延续。对刑法的工具主义和刑罚的镇慑功能的追求,使得统治者历来信奉重刑治国。现代法治社会,对人权的保障,必须确立"罪止其身"的刑罚原则。  相似文献   
164.
中共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将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古人云:"不学无以立,人无则不生,事无则不成,国无则不宁。"我们的先辈把"温良恭俭让,仁义智信"奉为圭臬,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被世界称为"仪之邦"。  相似文献   
165.
“法律儒家化”是瞿同祖先生作出经典论述的重要命题,学界对这一命题较少异议。本文在肯定法律儒家化的前提下,基于不同的法律观和历史观,对该命题提出了诸多不同理解。本文认为瞿先生的法律观虽然受到西方的影响,但仍较为偏狭,主要体现在将“”排除在法律概念之外,以及忽略了对体现君臣关系法律的考察。体现君臣关系的法律事实上受到法家一以贯之的重要影响。此外,瞿先生夸大了“”的差别性,导致他对儒家和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的把握出现偏差。本文认为,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处于不断的迁流演变之中,其内部也充满了冲突和丰富性,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儒家化呈现出不同特征。法律儒家化是秦汉以至明清法律发展演变的一条重要线索,其前提并非如瞿先生所论的“纯本法家”,唐代法律也并未真正“一准乎”,唐代以后法律的精神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66.
古代的中国人把音乐抬高到了整个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地位。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音乐成就理想人格,使人自我完善,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是因为中国人认识到治是偏于理性、外在  相似文献   
167.
先秦儒家育思想是指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创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荀子的一套关于的制度、仪式和价值内涵的教育思想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理念上的共识,并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应刚柔并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多维共建,构筑协同育人机制;内外兼修,用音乐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68.
于东超 《学理论》2011,(28):48-4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理想在现今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为规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69.
陈洁  刘正刚 《求索》2011,(8):121-123
乐源于巫术,其本质乃关乎人的主体建设。先秦时代"崩乐坏",整个社会的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精英,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应对,一方面,竭力维护乐文化的整合性,坚持乐的政治性规定,反对文质分离。另方面,又从新的时代精神对乐进行新的解释,以重建乐文化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整体规定性。对其加以阐释和思考,对于我们重建当代和谐社会、提升国家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0.
""之效能提升离不开其神圣性与敬畏心态的作用。""起源于"事神致福"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后来则演变为维护社会稳定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正由于""的原初为原始宗教仪,在这种仪上,献祭、颂神、祈福等活动都具备一定程序,从而致使""在源起意义上就具有一种"神"性化色彩,其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性与神圣性。所以,尊""、循""、守""、践""必须持有一种尚诚、真诚、敬畏的心态。诚敬、敬畏、恭敬是实现""之效用提升的保证,是确保祭祀仪活动中"天人""神人"沟通的精神支柱,更是健全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