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02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149篇
政治理论   45篇
综合类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71.
清末光宣之际,正是清廷变法修律的关键阶段,徐象先、吉同钧、蒋楷等人陆续刊行了各自的清律讲义,他们堪称我国历史上最后律学家的代表人物。学界关于吉同钧及其著述,近年已有较多研究成果,而对徐象先和蒋楷的关注与探讨相对较少。通过考察当时刊行的清律讲义,可以管窥徐象先和蒋楷的生平志趣。徐象先既是精通西学的法学家,又是坚守传统的律学家,他在民国初年提出的关于私有财产权和自由信仰孔子之道的两个宪法修正案,至今仍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蒋楷的《律服疏证》或为清人研究律服的仅存硕果,多少可补薛允升《服制备考》遗失之憾,亦为今人理解古代律关系提供了重要佐助。末代律学家编撰清律讲义的根本目的,正是努力守护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372.
文章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法的历史发展入手,归纳出它们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而从城市建筑工程质量、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住宅、城市道路、城市绿化、城市供排水、城市防火七个方面探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相应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最后揭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法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73.
综论独树一帜的中华法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晋藩 《法商研究》2005,22(1):138-145
中国是一个地处东北亚大陆、资源丰富的内陆性国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自然经济结构、以宗法家长制家庭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以儒家纲常伦理学说为统治思想、以皇权神圣的专制主义为基本政治制度的诸因素,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中华法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诸如:和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以宗法家族为本位的伦理法、自然和谐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本主义、综合性和包容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等等。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我们应该认真地总结、反思,客观地予以评价,从中吸取当前法制建设所需要的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374.
李平 《清华法学》2016,(4):179-196
以儒家学理演变为线索,在战国子学互动的情景下进行观察,可对先秦法之争作出新理解。按此,法之争乃是战国儒家应对黄老"道法"理论强势兴起而产生的理论变化的表征,或日儒家与道法学话语主导权之争。孔子变宗周"德"为"仁"之际,老子之"法象"论与墨子之"法治"说奠定了战国黄老家道法学的基础。早期儒生错失了道法理论初创和勃兴,到战国中期黄老之学倾盈天下时,不重"法"的儒学已被边缘化了。第四代以后的儒者被迫做出应对,表现为孟子式的被动介入、《大戴·盛德》的主动参与和《周》式的超越整合。最终,具有法合流色彩的荀子以最大化妥协的态度融会道法学,提供了以统法的新模式。经历韩非的过激尝试,荀子模式最终在董仲舒那里获得了落实,至此先秦法之争方告终结。  相似文献   
375.
邵方 《法学论坛》2007,22(1):124-129
朱熹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天理说是朱熹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政刑、刑以弼教的德刑观;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观;任贤使能的人治观构成其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朱熹法律思想是对孔子以降的儒家法律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其法律思想具有革新性和经世致用性,对后世的法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76.
吕尚 《学理论》2008,(4):89-90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终年七十三岁。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于鲁国。父叔梁纥曾任鲁国陬邑宰。母名颜徽在。三岁时父死,家道沦为平民。为了赡养寡母,少年时不得不去做些管理粮草畜牧之类杂务。鲁大夫孟厘子临死前对儿子懿子和南宫敬叔说:“今孔丘年少好,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儿子们遂跟孔子学《》。及长,在季孙手下当“司职吏”。三十岁时,  相似文献   
377.
孔子是儒家道德理论体系的创始人。他将夏商周三代以来具有宗教性的职业之“儒”,创造性地转化为“儒家”,赋予了其伦理内涵和道德价值。他构建了以“仁”为核心和“”为规范的儒家道德本体论和道德规范论,摆脱了先秦具有宗教性的巫觋文化形态,实现了先秦时期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道德理论的突破。同时,孔子通过求仕、开办私学聚众讲学和整理六经的实践,使得儒家道德理论得以广泛传播,至今仍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78.
春秋战国之际,“”发生了异化,它由西周建立的一个统一性的文化结构变为了流于形式的“仪”。相应地,原本依“”而立的政治秩序、社会道德等也发生了崩溃。在此之际,以恢复“周”为方向,孔子提出了“仁”“”一体的思想,即“”必须以“仁”为精神实质,“仁”必须以“”为道德准绳;以批判“”为方向,老子提出了“大”的思想,即“”本身代表着大道的废弛,真正的“”是“无”而自有“”。  相似文献   
379.
张利 《河北法学》2006,24(10):144-149
宋代的司法官力求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使自己的判决更加合情合理,有时甚至以情曲法,把不合视为比不合法更严重的犯罪.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或者依法而断,或者变通适用法律,或者索性依情而断.因此,宋代司法官在司法审判中所体现的儒家精神更为深邃.  相似文献   
380.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大变动的时期。中国目前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二是努力实现体制转轨。面对这样重要的历史使命,以价值观和道德水准为基础的文化因素,是最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八荣八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精髓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共产党执政以来的文化理念。譬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从孔子的仁义智信,到孟子的浩然正气,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之所以获得全国人民的支持,也是因为其执政的理念符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