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3篇
法律   43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51ku的猪细小病毒(PPV)VP2蛋白主要抗原表位区,通过Western-blot检测,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利用此表达蛋白建立了检测PPV抗体的间接ELISA。通过检测32份阴性血清最终确定本ELISA的判定标准为:血清抗体效价0.18,判为PPV血清抗体阳性;血清抗体效价≤0.18,判为血清抗体阴性。此ELISA的批内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5%,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10%。用此ELISA与商品化PPV IgG检测试剂盒做符合性比较试验;结果,感染猪血清抗体检测符合率为100%,免疫猪血清抗体检测符合率为82%,非免疫健康猪血清抗体检测符合率为78%,样本总体检测符合率为80%。用建立的ELISA检测田间猪血清的PPV抗体,阳性率介于28.8%~37.5%之间,提示上述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PPV感染情况。本研究为PPV免疫或感染状况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定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2.
本研究首次对地处西北地区的兰州的犬细小病毒分离株(命名为CPV/LZ-kbz11)进行了VP2基因克隆、测序,并与参考株、我国各地区流行株以及周边国家流行株进行了进化树分析和核苷酸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该毒株能在犬肾细胞系(MDCK)上成功生长,但不引起细胞病变。该分离株为CPV-2b亚型毒株,与M19296(CPV-2亚型参考毒株)、EU659118(CPV-2a亚型参考毒株)、EU145954(CPV-2b亚型参考毒株)、AB054224(CPV-2c亚型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0%、99.3%、99.2%、99.2%;与我国及周边主要流行毒株EU213079(CPV-2a,浙江)、EF666059(CPV-2a,北京)、EF599096(CPV-2a,韩国)、EF592511(CPV-2a,台湾)、EU483512(CPV-2b,浙江)、FJ222821(CPV-2c,意大利)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6%、99.5%、99.4%、99.4%、99.4%、99.4%。对VP2基因中非同义置换的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分离株与对比毒株的非同义突变位点共有4处,分别在第267位、324位、426位和440位的氨基酸处。  相似文献   
7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三种核酸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常规RT-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real-time RT-PCR)和RT-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3种核酸检测方法对不同质粒浓度的样品和417份临床疑似样品进行了检测,以比较3种核酸检测方法的优越性。结果显示,3种核酸检测方法中,real-time RT-PCR和RT-LAMP一样敏感,均能检测到10拷贝/μL,常规RT-PCR只能检测到1×104拷贝/μL,但临床样品检测表明,常规RT-PCR方法敏感度低,会造成一部分漏检,RT-LAMP灵敏度高又会造成错检。综合比较3种方法后,推荐用RT-LAMP结合real-time RT-PCR,不仅节约成本,且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可提高牛病毒性腹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4.
为了探讨白鸡屎藤挥发油抗肠炎沙门菌内毒素的作用,将420只7日龄三黄鸡随机分成A、B、C、D、E、F组并对A、B、C组鸡按100μg/mL(1mL)预防用药,在12日龄时对A、B、D、E组口服肠炎沙门菌攻毒,攻毒24h后对A、D组按100μg/mL白鸡屎藤挥发油1mL进行滴鼻给药治疗,同时将不同质量浓度的白鸡屎藤挥发油与内毒素混合对另外90只雏鸡进行肌肉注射攻毒,并进行试验鸡与攻毒鸡临床死亡情况统计、病理组织学观察和肝与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白鸡屎藤挥发油对肠炎沙门菌内毒素具有灭活作用,可缓解血清ALT和AST活性的升高或使其降低(P<0.01或P<0.05),提升肝及血清中SOD的活性(P<0.01或P<0.05),使肝中MDA含量下降和延缓其升高。结果表明,白鸡屎藤挥发油具有抗肠炎沙门菌内毒素的作用,其机理与其保肝作用和抗氧化损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5.
为研究鸭病毒性肝炎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构建了RNA依赖性RNA聚合酶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的真核重组表达质粒;然后用脂质体介导转染MDCK细胞。分别使用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和蛋白免疫电泳试验等方法检测了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在细胞中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表明,RNA依赖性RNA聚合酶能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一起在MDCK细胞中良好表达,且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融合蛋白在80ku处出现阳性条带,说明表达的外源蛋白具有免疫活性。表明成功构建了RNA依赖性RNA聚合酶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内实现了表达,通过检测荧光蛋白,发现RNA依赖性RNA聚合酶主要在细胞核中发挥复制酶的功能。  相似文献   
76.
以我国新疆地区分离的1株牛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1型毒株为研究对象,参照GenBank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基因组全序列,根据保守序列设计6对重叠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该毒株不同的cDNA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9-T载体,转化受体菌JM109,挑取阳性克隆进行PCR、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为了解该毒株的遗传变异及基因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为开发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测序结果表明,该病毒全基因序列核苷酸为12 302nt(GenBank登录号:JN704144),该病毒基因组具有一个11 694nt开放阅读框编码的多聚蛋白,5′-UTR长382nt,3′-UTR长224nt,BVDV1-3156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为BVDV1b亚型。Blast比对分析显示,该毒株与VEDEVAC株的相似性最高,为90.9%。该毒株与BVDV1型其他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具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7.
采用雏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ling parvovirus,MPV)油乳剂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及油乳剂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分别经肌肉接种非易感动物--成年产蛋母鸡,并定期采血检测试验鸡的T、B淋巴细胞百分比值和MPV特异沉淀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油乳剂灭活疫苗组产蛋母鸡T、B淋巴细胞比值从免疫前1周的常值28.50%上升到三免后1周的峰值46.30%;特异沉淀抗体从免疫前的常值0上升到三免后2周的峰值134.6.弱毒疫苗组产蛋母鸡T、B淋巴细胞比值从免疫前1周的常值27.83%上升到三免后1周的峰值39.17%;特异沉淀抗体从免疫前1周的常值0上升到三免后1周的峰值116.油乳剂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组产蛋母鸡T、B淋巴细胞比值从免疫前1周的常值28.60%上升到三免后1周的峰值45.67%;同期其特异抗体由0升至164.结果表明,MPV各种疫苗均可以诱导产蛋母鸡产生明显的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其中效果最显著的是由油乳剂灭活疫苗+弱毒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78.
将分离的番鸭细小病毒通过正常发育的番鸭胚传代,分别取不同代次的病毒尿囊液经氯仿、聚乙二醇浓缩处理后制成不同代次的抗原.该抗原与抗番鸭细小病毒抗血清在含有20 g/L PEG 6000的琼脂平板上作用,可见有明显的沉淀线.  相似文献   
79.
犬细小病毒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8份犬细小病毒免疫的犬血清同时进行中和(SN)抗体和血凝抑制(HI)抗体检测.结果,SN抗体和HI抗体具有正比线性关系,SN抗体近似于6倍HI抗体.其中HI抗体检测可在3 h内获得结果,操作简便,通过测定HI抗体效价即可推算出SN抗体的效价.  相似文献   
80.
青海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青海省泽库县某牧户疑似牦牛病毒性腹泻病牛的样品,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处理后接种MDBK细胞,并盲传至第10代,检测每一代细胞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E0基因。通过分离株接种细胞后产生的病变效应观察、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RT-PCR扩增以及序列分析鉴定了该病毒。结果表明,盲传的每代细胞中均可检测到E0基因;接毒后的细胞在盲传至第7代时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中能观察到细胞内发出的特异性荧光;经浓缩、纯化的病毒在电镜下呈直径为40~60nm的病毒粒子,将其命名为QHZK株。对克隆的E0基因测序后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JF927789),并将获得的序列与其他国内外分离株的E0序列比对,同源性为73.6%~98.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属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b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