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71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1143篇
工人农民   67篇
世界政治   146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81篇
法律   2945篇
中国共产党   2936篇
中国政治   4521篇
政治理论   1309篇
综合类   147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382篇
  2014年   1199篇
  2013年   1262篇
  2012年   1804篇
  2011年   1732篇
  2010年   1512篇
  2009年   1541篇
  2008年   1536篇
  2007年   1139篇
  2006年   930篇
  2005年   847篇
  2004年   769篇
  2003年   801篇
  2002年   703篇
  2001年   589篇
  2000年   50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从尼克松时代开始,美国商会一直是中美经贸关系的积极务实推动者.2017年,美国商会对华情绪出现显著变化,首次施压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措施.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上任,共和党控制参众两院后,美国商会在美国内政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政府重视倾听其利益诉求并延续其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利益诉求或将直接体现下一轮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主攻方向.将美国商界的经济理性注入特朗普的“公平贸易”,以加强贸易执法做法力求在核心问题上有所斩获,施压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调整核心产业政策,确保美国投资者在华获得“公平”投资机会.美国商界对华情绪变化背后原因复杂,分析美国商界对华态度演变及影响,进而掌握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变化,对中国政府准确制定对美经贸政策、维护中美关系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2.
气候变化的影响超越它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环境后果,对美国国家安全提出新挑战。美国官方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从形成到发展,大体经历了酝酿、萌芽和完善阶段。促成美国对该问题的战略认知与政策实践的原因复杂,涉及国际社会的政治议程、美国国内的科学议程以及国会的影响等因素。当前,美国的安全体系不仅正视气候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的威胁,而且已经开始制定战略性方针不断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该体系的战略规划和日常实践。在国际层面,美国已经开始谋求与其他国家就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问题达成共识甚至采取行动。本质上,这是美国在全球气候谈判博弈中增加筹码的一个重要抓手,希望以此来影响和主导全球减缓气候变化行动。预计未来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安全后果的政策走势趋强,将对美国气候政策、对外关系乃至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将给中国特别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913.
“拒绝衰落”与美国“要塞化”:特朗普的大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是大战略理论与实践的重镇。冷战结束后,“自由霸权主义”构成了美国大战略的基本内涵。在相对权势有所衰落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12月提出的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体现出美国大战略转型的端倪。该战略是对“自由霸权主义”的颠覆:除在战略目标(追求或巩固世界霸权地位)大体一致外,该战略极力强调美国安全环境的恶化和外部挑战的大幅增强,在战略路径上主张单方面强化美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放弃多边主义,撤回对国际机制的支持,以期在未来的大国竞争中取胜。特朗普的战略存在内在的缺陷,效果亦存在颇多不确定性,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明显相悖,对中国国家安全环境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4.
郑汕  刘利勤 《和平与发展》2012,(2):15-21,70
美国"重返亚洲"是美国"焦虑时代"的"应急反应",随着美国对亚太事务的深度介入,这种"应急反应"已转变成为美国完整的"亚太战略"。从地缘政治考量,美国的亚太战略是以巩固亚太传统的盟友关系为基础,以化解中印崛起带来不确定变量为重点,以插手热点敏感问题为手段,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战略的体现。"围堵中国"只是美国亚太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可利用美国亚太战略的空间错位,强化共同利益纽带,巩固周边安全格局,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915.
军事和经济是美国国家战略重心东移的两个支柱。相对军事东移比较容易的条件和 明显的奏效程度,经济东移要遇到更多的困难。面对经济实力相对式微、与亚太各国的貌合神离以 及中国崛起后与本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与深化的局面,美国在贯彻这一国家战略时不得不采取新 的策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是美国意图运用“巧实力”掌控亚太地区经贸规则制定、建立其主导下 的“国际机制”,一方面取得最大限度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以此将中国的发展导入其“合意”的轨 道。中国应对的方针应当是,进一步加强与本地区国家的经贸联系,用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方法巩 固经济利益,防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化挑战为机遇。  相似文献   
916.
美国军事力量进入中亚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中亚地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缘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大国关系变化、战略力量格局重组乃至能源供需关系调整等重大因素的消长,都会对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和政局走向产生深刻的影响."9·11"事件之后,美国在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并借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向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派遣军队.尽管美国一再表示,它对中亚地区并无军事上的兴趣,并承诺反恐怖主义军事行动结束后一定撤离,但目前美国军事力量进入中亚地区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待进一步观察的只是存在的方式和规模的问题.这一事实本身已对中亚地区原有的战略平衡构成了几近于直接的冲击,使苏联解体以来形成的地区大国影响格局被打破,并将对中亚各国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长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7.
今年9月26—2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中国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梅总统第二次访华,也是中俄元首今年内的第五次会晤。两国元首如此密集会晤,足以显示中俄关系在双方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会晤中两国元首一致表示,将并肩携手,开拓进取,努力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到新的水平。梅德韦杰夫称:“发展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俄罗斯外交的优先方向,绝不动摇。”  相似文献   
918.
浅析美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5月10日,美国白宫发布该国历史上首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报告》(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Arctic Region,以下简称报告).①报告在对美国在北极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次明确美国在北极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核心利益,并据此提出旨在维护美国北极地区利益的三项战略手段和四项战略指导原则.针对北极地区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与当地部族所特有的人文环境,报告建议美国政府采取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尊重和保护当地部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措施,强调以一种科学的、负责任的方式来推动北极战略的实施.报告还呼吁美国政府充分利用现行的国际组织和公约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共同应对在北极地区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作为该国历史上首份服务于北极地区探索与开发的战略文件,报告成为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北极战略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919.
布什政府上台后,将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国加以打压,随之两国关系恶化。近期来,随着朝美关系的紧张不断升级和朝鲜采取一连串激烈行动,如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解除核冻结、退出半岛无核协议等,人们对更为重要的朝美核框架协议最终是何种命运,不由得给予特别关注。 1994年的日内瓦核框架协议是美国与朝鲜在特殊背景下签订的一个特殊协议。其特殊之处在于框架协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但在美国内却受到各方尤其是国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  相似文献   
920.
近年来中非关系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美国高度关注.关于中国对非外交对美国利益的影响,美国各界看法不一,大体可归纳为威胁论、不确定论、合作机会论三种类型.在美国如何应对方面,也大致形成了竞争与防范、全面接触、接触与防范并重等三种政策建议.布什政府的政策反应与第三种政策建议更为接近,奥巴马政府将基本延续这一战略,并将更倾向于多边协商与合作.美国对中非关系的认知与反应说明,中国作为一个兴起中的世界性大国,其对外政策日益具有复杂的联动效应,因而中国对非战略与政策需要纳入到中国整体外交的大战略格局中,置于中国与西方世界之多边外交、协调互动的高度上给予通盘考虑和积极谋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