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50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101篇
政治理论   56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01.
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让一些国人特别是媒体异常亢奋,因为他不仅是华裔,而且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这可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想不认都不行了。哈,咱们又攀了一门"洋亲戚"!  相似文献   
302.
The vast majority of today's Chinese citizens can be seen wearing western-style clothing. However, it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that China has a lot to offer in terms of its own unique clothing styles, particularly when it comes to China's ethnic groups. I visited Fang Shen Ethnic Crafts in Kunming (located alongside the Green Lake),  相似文献   
303.
在海外华裔青少年2001年中国寻根之旅的日子里,3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孩子跃入人们的视野,其中有不少就是新移民的子女。他们朴素的外表下面透着聪慧与成熟,与国内孩子没有两样的面貌背后却是一段段奇特的异国经历。所谓新移民是指中国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并留在国外的中国移民,如今他们的子女已在海外长大成人,有些到了该上大学的年龄。这些孩子在刚刚几岁的时候就来到国外,接受了西方的系统教育;回到家里却说中文,吃中亿受小圆文化的用级,并承受腐来自父母的学习要求与压力,14为让币教育足中国从孔大产时代就汗始…  相似文献   
304.
如今90高龄、旅居在美国的阚家萁和杨振宁(安徽合肥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唐德刚(安徽合肥人,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一样.都是从合肥走到美国而闻名大洋两岸的知名学者。  相似文献   
305.
50年代美国华裔的命运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5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活在美国的绝大多数华裔放弃中国国籍,宣誓效忠美国,走上了认同美国之路。他们成批迁出华人聚居的唐人街而搬到市郊居住,选择高等教育作为“向上移”的突破口,重新塑造了华裔的形象并开始被主流社会接纳。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不提及美国社会的工作歧视和种族隔离问题,对主流社会一味采取了迎合与屈从的态度,从而使这种认同带有明显的屈辱性。美国华裔的认同抉择,主要不是所谓“化离心”,而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06.
西尧 《奋斗》2007,(2):59-59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通过全球竞聘当选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第一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裔科学家王晓东向记者表达了一个心愿:待研究所全球招聘完成后,他自己也要关起门来搞研究,不为日常琐事所羁绊。他还强调说,“科学家应该想大事,做大事,不能急功近利。我想创造这种境界。”作为一名年轻的科学家,能如此清醒地看到急功近利所带来的危害,并力求将其摈弃,不仅难能可贵.而且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307.
随着加拿大新移民文学在2000年以后的强劲崛起,加强对其的整体性研究,势在必行。由于时空阈限,20世纪70年代末“新移民”与“华裔”之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共处于新居空间,但由于“历史”的缘故,令二者的新居体验不尽相同。就现有的创作而言,新移民作家们显然认识、体会到了这一“历史的距离”,且可贵的是,新移民作家并没有漠视自身与华裔之间的空间差异,反而通过文学的表征将二者之间的差异审美化,将现实的体验置放于历史与未来的更广阔时空之中去探索“差异”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毕竟二者共同面临着公共公开的多元文化与隐性深层的种族歧视之间不可调和的生存处境。新移民作家追求差异的统一,他们在文学想象中既表达了对华人群体间特殊性及其价值的承认,又在承认之中蕴含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期待与渴望。  相似文献   
308.
被称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的著名小说家黄玉雪的代表作<华女阿五>被认为是华裔美国文学的开山作之一.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玉雪如何利用美国社会给予妇女的机会,通过个人奋斗,靠自己打工挣钱完成学业并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这个典型的实现"美国梦"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归属美国主流文化的强烈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对中国文化的疏离.  相似文献   
309.
冲绳华裔传承了中华文化中的祖先观念,但也打上了许多本土化的烙印,包括日本文化的祖先观念、琉球原生的女神信仰、体现本土观照的圣迹巡拜等。冲绳华裔表现出对其始祖特别执着的追寻,通过强化祖先认同构建自身冲绳人的身份认同,以加强族群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310.
印尼棉兰“Z世代”华裔在成长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汉语与中华文化环境。他们对美德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了解程度较高,对建筑文化、中医文化、工艺文化较不了解。其了解中华文化的主要渠道有家人、朋友、老师、影视广播,但他们还期望通过新媒体、网络搜索获取信息。他们中喜欢中华文化的比例尚有提升空间。棉兰华文学校、棉兰华人社团、棉兰华人家庭、棉兰“乙世代”华裔可以形成联动,相互协作,在多种因素的助力下共同推动棉兰当地中华文化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