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44篇
中国政治   47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对老舍旧体诗作的题材、体式、师承、风格、艺术特点等作了简略的评介,认为:老舍倡导和创作旧体诗的目的在于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新载体”。从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战略来看,应引起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42.
肖秀芝 《党课》2012,(4):83-85
老舍先生称自己为“写家”而不说“作家”,还称自己为“文牛”。实际上,这是他的一种人生观。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办教育还是当作家,  相似文献   
43.
徐恒足 《前线》2012,(6):56-56
1974年到1976年,周恩来把生命中剩下少得可怜的时间和精力,继续用来处理党和国家生活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和重要国际事务,但也办了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祭老舍。著名作家老舍在“文革”中遭到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杀。周恩来闻讯十分悲痛,当着工作人员的面跺着脚说:“把老舍先生弄到这步田地,叫我怎么向社会交代啊!”此后,他一直记着老舍。  相似文献   
44.
樊晓光 《小康》2012,(5):100
千载春秋,薪火相传。"心爱斯文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的这种文化信仰才是当下中国需要重建的。一旦成为信仰,便要终生追随  相似文献   
45.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百年诞辰,北京举办了纪念座谈会,追思这位文坛大家的成就和生平。我也应邀与会,谈到与他的交往和缘分。1980年我调入北京作家协会时,这里荟萃着二十几位专业作家,老一辈的萧军、杨沫、端木蕻良等人已经笔耕半个世纪了,与名家共舞,诚惶诚恐,难合节拍。在一次纪念老舍先生的座谈会上,听了我的发言,端木蕻良高兴地说,"我在天津南开中学念  相似文献   
46.
刘淼 《传承》2010,(16):56-57
3月10日,北京首都剧场的舞台上,"裕泰大茶馆"老掌柜王利发拿起秦二爷的围巾,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了结一生的地方。之后,大幕悄然落下。1958年至201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这个  相似文献   
47.
紫竹 《政府法制》2010,(14):41-41
英国伦敦圣詹姆斯花园31号,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住过的寓所。寓所门前有一块素雅的蓝色圆牌,白色的字迹落在深蓝色的背景上,格外醒目。牌子上除了手写体的汉字"老舍"外,以极其简练的英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LAO SHE,1899-1966,中国作家,1925年至1928年曾经住在这里。”蓝牌上还留下了发行者——“英国遗产委员会”以及该委员会的方形标志。  相似文献   
48.
今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114周年诞辰。老舍先生虽然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依然影响深远,他的人格魅力依然留存在人们心间,温暖人心……北京人艺话剧表演艺术家郑榕回忆说,老舍先生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了解人,热爱人。老舍在写话剧《女店员》时,到店里体验生活。一进店就和店员们、大妈们打成一片。1950年写《龙须沟》,他来到当时又脏又臭的龙须沟,向当地居民嘘寒问暖。  相似文献   
49.
《各界》2014,(11):40-40
老舍是文学家,他的文学功绩世人都已经十分了解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武学高手,他的第一本书竟然是武术专著。老舍习武可以说是“因病成医”。他家境贫寒,自幼身体不壮,22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要了他的命。  相似文献   
50.
黎跃进 《求索》2014,(12):155-162
法国学者梵·第根倡导的“影响研究”,是文学影响的源和流“两点一线”的史实考察。但异质文学影响不是那么简单,往往是一源多流的复杂影响。跨文化的文学现象之间不是直接接触,但有共同的渊源,在“同源”的作用下,表现出审美共相,构成“同根并蒂”的关系。夏目漱石和老舍是典型的例子。漱石和老舍都在20世纪初旅居英国,有大体相似的生命体验;他们大量阅读英国文学作品,斯威夫特和狄更斯小说中的幽默讽刺,成为他们创作共同的艺术资源。漱石和老舍不同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构成的差异,即使同源而出,也显示出各自创作的个性和走向。从这一个案的考察,可以看到:“同根并蒂”作为影响研究的新范式,能拓展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