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14篇
中国共产党   40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彭华 《各界》2011,(3):91-92
1918年,苏联一个布匹店小老板伪造了一份“共妻法令”,并将之付诸实践。这位冒险家死后,“共妻令”并没有随着法庭的审判而结束,反而成为“共产共妻”谣言的源头。  相似文献   
32.
艾虹 《长白学刊》2011,(1):137-140
20世纪20年代初,陈炯明曾一度成为苏俄及共产国际选择的在华合作伙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陈炯明具有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陈炯明是南方革命政权中的实力人物;陈炯明一度表现出亲社会主义的倾向等.苏俄和共产国际选择合作伙伴,其最终标准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陈炯明的这些条件,使其不能不进入苏俄及共产国际的视线.  相似文献   
33.
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的指导和帮助,是加速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条件形成阶段、组织建成阶段、建党工作完成阶段,都蕴涵着共产国际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和帮助,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步伐。  相似文献   
34.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认为,苏俄共产党强调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与集中制,并且不容许反对党的存在,因此走向了一党专政和少数人专政的道路。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者对苏共内部残酷斗争的结果深表遗憾。  相似文献   
35.
我国通说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是从苏俄刑法学移植而来的。然而,这个理论却肇始于德国,并在移植到中国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被中国化了,因而该理论被冠以苏俄化的标签是不应该的。四要件与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它们所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不同,该犯罪成立理论与刑事法治领域的人权保障状况没有直接关系,一国的人权保障与该国的制度设计存在直接关系。重要的是,在主张去苏俄化的学者内部,还没有提出新的犯罪论体系取代通说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因此犯罪论体系去苏俄化这一观点本身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36.
李忠义 《奋斗》2014,(2):58-58
苏俄十月革命之后,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帮助建党和宣传马列主义,来中国的路线除了绕道欧亚和由海参崴乘船走海路外,主要是通过中东铁路经过哈尔滨到关内去。同时,中国的一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为了学习俄国革命经验,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奔赴苏俄。这样,哈尔滨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重要交通线。  相似文献   
37.
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发动反宗教运动,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在不同的时段轻重不一。苏俄的反宗教及宗教在苏俄的命运一直是基督教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华中外基督徒也不例外,他们对苏联宗教命运的关注与阐释除出于同道之谊的同情外,更重要的关怀在中国基督教自身的命运,他们想以基督教在苏联的命运为参照,作为反省中国基督教的一种外在资源,以便改造中国基督教,重塑基督教在中国的恰当形象,避免中国教会落入苏联教会同样的命运。而对苏联反教的多元化诠释却成为基督徒审视共产主义的关键性参考。  相似文献   
38.
正蒋介石毕其一生反共反苏,这在海峡两岸的相关著作中,已成为不争之论,可当我们将浏览的目光锁定在五四运动前后,就会发现他和那一时代的许多进步且有抱负的青年一样,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并且较早主张师法苏俄,以至有过一段短暂的联俄联共的红史。预备赴俄考察一番,将来做些事业十月革命爆发的那一年,蒋介石恰至而立之年。在此之前的1908年,他已经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第三年,又是陈其  相似文献   
39.
中国改革已进行了30多年,如果把中国与苏俄改革作比较,就会注意到,苏联改革是南戈尔巴乔夫这样的少壮派改革领袖推进的,中国则是南“文革”后复出的邓小平这样一批革命时代元老派主导并推进的。这两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改革命运,很大程度上是南各自的领导人对改革的不同路径选择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0.
现在是重新认识20世纪中国如何表述俄罗斯问题的时候了.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俄国之于中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迷思,这个迷思全方位地存在于中国社会,影响力至今不绝.我们需要澄清造成这种状况的自身原因.其中,一些著名知识分子因为时代原因,在无法直接触碰苏俄、不了解苏俄的情形下,却满怀热情地去认同或拒绝经由苏维埃所确认的那个俄国,不经学术研究和学理性判断,把原本是在国际反资本主义浪潮下获得成功的苏俄革命这一地域性现象,泛化为一种普世性的规律.1950年代以后,知识界依据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把"解冻"以降的苏联变革理解为背离社会主义,把苏联解体看成是国际共运的失败.相应的,知识界这种缺乏现代民族国家考量的意见,又成为党政和社会理解苏俄问题的理论根据,在中国社会广泛流行.这种情况几乎持续到20世纪末.反思这些历史性表述,对中国在21世纪提升认识俄罗斯问题的水平、建构恰当的中俄关系,既有历史的警示作用,又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