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43篇
中国政治   78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3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正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选自《苏东坡全集》南歌子·湖景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宋]苏轼选自《全宋词》苏轼一生曾两次被派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宁四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15年后宋哲宗元祐四年任杭州知州。两任共6年,写下几十  相似文献   
42.
雾观七仙岭     
走近七仙岭,是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那一天,似乎积累了一年的雨水都要在一时间倾盆而下,断断续续地下了近两天时间。山色因为雨水的缘故,变得更加清幽和迷人。那久雨后难得的短暂停歇,则成为观山赏景的绝好时机。其实,对山景的评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志趣爱好的差异,使得每个人对山景的感受与领悟也会各不相同。随手翻看古人留下的诗词,从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到王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苏轼的  相似文献   
43.
苏轼谪居海南,留下的几百首诗文对海南环境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纵观此时段的创作,苏轼海南诗文中关于海南环境的论述是不断变化的.以苏轼被贬海南前后大约三年中的诗文为分析对象,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探讨苏技海南诗文中对海南环境的描写,并简要探讨其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4.
文豪的旷达     
中国历代文人中,首席形象代言人,当推苏轼苏轼(1037-1101年),北宋人,诗文书画卓绝,佛儒道皆修,官员兼建筑工程师、新锐美食家、初级酿酒师、瑜伽爱好者、草药达人、炼丹术研究员。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却每遇坎坷而诗文境界愈高,粉丝遍布天下,人人都爱他才高貌美人品好,而且还够倒霉。时至今日,在这样一个流行路人扑倒圣人的年代里,苏轼仍被人深深仰慕着,即便有"暗恋堂妹"这一小小隐疾,人们也因为深爱苏轼而闪烁其词:你说什么说什么我听不到啊。  相似文献   
45.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北宋著名贤臣苏轼一生进取,不畏风雨。一生旷达,超然真趣。写下千古篇章,留下千秋风范,为一代圣贤。现代人文志士应效仿圣贤,为国为民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46.
被贬惠州是谪居黄州生活的继续,苏轼在惠州时期的思想也是黄州时期思想的发展。苏轼在被贬惠州期间,一方面他是出世的超脱的,另一方面又是入世的凡俗的,于悲凉中夹杂着释然,"身世两相忘"恰当地表明了他在贬谪期间高洁的志向和坦然的心境。偏远的惠州正因为它的偏远成就了苏轼,政治上的挫折和生活上的窘迫并没有击倒苏轼,偏远反而使他远离了政治漩涡和政治迫害,宁静的生活使他益老弥坚,于青山绿水间激发了更多的创作灵感。"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在惠州虽然只有短短3年,却与惠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对惠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东坡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7.
余显斌 《传承》2009,(7):56-57
中国文人和茶,有不解之缘。通过茶事,感悟生活的宁静,感悟心灵的自由。在茶香缭绕中,明心见性,创造一角空灵虚静的心境。与茶友对品,体悟到君子之交的冰清玉洁、明月在怀。  相似文献   
48.
李厚琼  邓国军 《前沿》2010,(2):156-158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从学问气节、创新精神、艺术相通等方面做了全面继承。但黄庭坚毕竟是时代的骄子,因其所受哲学思想、所树人生理想与苏轼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书法艺术有着比苏轼更加深刻的识见和更加勤苦的研习,最终开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而无可辩驳地跻身"宋四家"之列。  相似文献   
49.
最近在看苏轼词赋,尽管是不求精读,只求要义,心中还是颇生感慨,苏轼晚年的词道尽了一个大学问家仕途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看了苏轼的词赋,感触最多的是他借物言志、触景生情,诙谐讽喻、笑看人生,尤其是晚年的词赋,把人生的曲折荣辱、心境的豪放哀怨、世态的富贵炎凉把握得甚为精准,这些大抵都来源于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精湛的诗文修养。苏轼无愧为“词中之龙”。  相似文献   
50.
苏轼有较多关于“穷”与“工”关系的思考,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诗人例穷”、“穷能工诗”、“诗能穷人”。苏轼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抒发了强烈的身世之感。苏轼还对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