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41篇
中国政治   44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唐宝民 《江淮法治》2013,(10):57-57
对于朱生豪,我很敬仰,因为我喜欢他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全集》,在国内有两个译本,一个是林语堂的,另一个是朱生豪的。林氏的译本,过于拘泥于原著,所以读起来很诲涩;而朱生豪的译本,却是那样的晓畅通俗,富于情感。翻译界有种说法,一部作品翻译得成功与否,有三个标准,即"信、达、雅",信是指要准确,达是指要通俗,而雅则是指要有文采。从这个意义上说,林氏的译本只做到了前两点,而朱生豪的译本则三点兼具。可以说,如果莎士比亚用中文写作,他也只能写到朱生豪所译的那个程  相似文献   
52.
哲思睿语     
《求知》2010,(6):1-1
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珠。——莎士比亚 通向荣誉的路上并不铺满鲜花。——但丁 还有比生命更重大的,就是荣誉。——席勒  相似文献   
53.
致读者     
《公民与法治》2010,(2):1-1
《公民与法治》下半月刊与您见面了。 莎士比亚告诉过我们:“草木是靠着上天的雨露滋长的,但是它们也敢仰望穹苍。”而在穹苍之上,“同一个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我们的草屋。”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我们同行。  相似文献   
54.
自由的神话     
政法大学学生两刀砍死正准备上课的老师。消息传来时,我正动身去给本科生上课。那次课讲的是哈姆莱特的"延宕",一向被认为是莎学史上最著名的问题。问题源自1736年,英国的汉莫指出哈姆莱特在第一幕里就知道了叔叔杀死爸爸的真相,他有不少机会可以报仇,却一直拖延到第五幕才为形势所逼杀死叔叔。哈姆莱特为何一再延宕呢?莎士比亚为何这么安排?  相似文献   
55.
被诅咒的行当莎士比亚的剧作描写了当时社会的众多人物形象,从国王到平民,从富豪到乞丐,却只有一个跑龙套的律师角色(《亨利六世》上部)。而在他的很多剧作台词里却有很多嘲讽挖苦律师  相似文献   
56.
才女清歌     
当我们捧读厚厚的《莎士比亚全集》时,自然会想起殉道者朱生豪先生。是他,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以孱弱多病之躯矢志译莎,乃至耗尽心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在朱生豪背后默默奉献的,是他的夫人宋清如。宋清如,1912年出生于张家港市西张镇栏杆桥,人称二小姐。她七岁启蒙,以强烈的求知欲和聪颖的秉赋,先后考入苏州省立女中、女子师范和杭州之江大学,并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宋清如酷爱文学,才思出众。30年代初,她活跃于上海文坛,是当时屈指  相似文献   
57.
在《最后一盘录音带》中 ,剧作者贝克特采用了平行、交叉和复现等三种蒙太奇技巧 ,从而借助蒙太奇所特有的叙述功能和表现功能 ,实践“纯戏剧”和“反戏剧”的主旨 ,并且重新组织了人物语言 ,变革了时空结构 ,模糊了时空观念 ,以直观具体的舞台形象直喻了非理性的作品主题 ,使创作形式和创作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8.
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三部独特戏剧,人们根据其气氛的阴暗和结尾的喜剧性,称之为“悲喜剧”。它有意识地打破悲与喜的严格界限,在喜剧的框架内表现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在沉郁、阴暗的气氛中,揭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门第与爱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
莎士比亚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 上中学时,语文课本中有一课是莎翁的剧作《威尼斯商人》(节选)。课堂上,在朗读课文分配角色时.我有幸被老师选中扮演其中果敢正义、才思敏捷又美丽善良的鲍西娅。我的朗读被老师、同学们称赞为“声情并茂”。  相似文献   
60.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也在众多优秀译本历经百年的"翻译竞赛"中,受到几代中国读者由衷的喜爱。当今天的我们抚卷展读这些熔铸着译者青春生命,耀眼才华,执着奋斗精神,堪称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文之时,真乃灿然照眼也,而其敬佩译者之情也不禁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